x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x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doc

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大学 项目简介 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研究和应用 中山大学 徐瑞华,万德森,黄文林,罗俊航,贾卫华,谢丹,陈功,高远红,李宇红,潘志忠,丁培荣,张晓实,骆卉妍,陈冬良,宋武 科学技术进步奖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国居民恶性肿瘤的第三位。针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低,中期治疗策略不够完善以及晚期生存率低等 临床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共发表论著79篇,其中SCI论文76篇,总影响因子372.934,最高单篇影响因子29.352,影响因子大于20的3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7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20篇。论文共被引用661次。代表性论著发表在Nature Genetics,Lancet Oncology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项目组成员先后多次受邀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研究成果被ESMO指南等权威机构采纳。作为专家组组长及成员,牵头制定了《NCCN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和《ESMO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等, 推动了我国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10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对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诊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 综合措施提高肝癌肝移植疗效的系列研究 中山大学 陈规划杨扬李华张琪易述红易慧敏汪国营张剑许赤姜楠傅斌生张彤 肝癌肝移植的疗效显著低于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肝癌复发是其最主要原因。如何预防和治疗肝癌复发是提高肝癌肝移植疗效的关键。本项目针对我国肝癌肝移植的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经验,从术前复发高危因素预警、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及个体化免疫抑制、复发后个体化综合治疗等综合措施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提高了肝癌肝移植的疗效,主要成果如下:一、进一步完善了肝癌肝移植的术前评估,建立了一种术前预测肿瘤复发的评分模型,并全面评估了乙肝病毒与肝移植后肝癌复发的相关性,达到更准确预测肝移植后肝癌复发的目的。二、规范了肝癌肝移植的手术及围手术期管理,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有效降低肿瘤复发,无创诊断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及开发不增加肿瘤复发的新型靶向纳米免疫抑制剂的研究。三、全面评估了肝移植后肝癌复发的高危因素,并系统研究了西罗莫司在肝癌肝移植中的特殊地位及临床价值,推动了个体化免疫治疗的发展。四、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肝移植后肝癌复发的治疗策略,提出复发后个体化综合治疗的观点,并组织国内同行专家达成共识,指导肝癌复发的规范化治疗;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肝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免疫抑制状态下肝癌侵袭转移机制、肝癌综合治疗措施等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本项目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推动了肝脏移植的发展,也提升了我国肝脏移植的国际地位。 3 强直性脊柱炎的遗传易感基因和免疫炎症调节机制研究 中山大学 古洁若、林智明、廖泽涛、李秋霞、李天旺、胡载颖、王新卫、郭紫石、赵丽珂、李超、吴震、牟一坤、林曲、许漫龙、魏秋霞 高等学校奖 4 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模型的评价、开发与应用系列研究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娄探奇、刘迅、吴效明、李宁山、李明、唐骅、彭晖、王成、叶增纯、陈锦霞、陈彦茹、王燕妮、马惠娟、程木华、石成钢 自然科学奖 项目对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老年病患等人群,对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模型预测指标选择、预测方法、评估效果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无论从总体,还是从肾功能不同分期上分析,目前临床常用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在我国患者的适用性均欠佳,既而提出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的肾小球滤过率在一致性、偏差和精度各方面均优于目前临床常用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值,最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开发出了一个最优肾小球滤过率预测模型。课题先后发表7篇SCI论著,1篇EI论著,作者的观点和预测模型在慢性肾脏病的诊疗工作中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5 功能与分子影像学技术在肝脏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山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单鸿、梁长虹、陈德基、朱康顺、李丹、刘再毅、王劲、孟晓春、庞鹏飞、吴春、周斌、帅心涛、姜在波、黄明声、李征然 科技进步奖 本项目围绕肝脏疾病的功能与分子影像学技术、分子影像手术导航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脏疾病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 在CT 与MRI 功能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在国内外较早地运用容积成像法(VR)、四维CT 灌注技术(4D-CTP)、CT 血管重建技术(CTA)、MR 灌注成像(PWI)、MR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多b 值弥散加权成像(DWI)、MR 弹性成像(MRE)、MR 波

文档评论(0)

snj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