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类型地下经济产生的原因分析(定稿).doc
不同类型地下经济产生的原因分析
地下经济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但在正规统计体系里面没有显示,是一种“隐形”经济。根据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地下经济可分为黑色经济、未申报经济和未统计经济三种类型。黑色经济是指法律禁止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合理不合法的黑色经济;二是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黑色经济。未申报经济是指经济主体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合法的,但因为逃避税收等原因,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将其经营活动向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并纳税。未统计经济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计机关没有进行统计或遗漏统计的经济活动。不同类型地下经济产生原因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一、前三次分配体制不完善,为地下经济的蔓延提供了土壤
我国第一、二、三次分配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分配的公平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弱势群体生活艰难,只好转向体制外寻求就业生存,地下经济于是大行其道。第一次分配由市场主导,大部分普通劳动者由于不掌握生产要素,在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表现为国家和企业分配份额上升而居民份额下降;第二次分配由政府主导,目前个人所得税、财产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健全,弱势群体在分配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第三次分配由富人主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捐助规模小,体制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气候。目前是从第一次到第三次分配都出现了问题,这才使得第四次分配这一“怪胎”得以滋生蔓延。前三次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比较平均,0.2-0.3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3-0.5之间表示差距扩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相当悬殊或两极分化。据估算,199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932,表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超出合理范围,正在扩大且日趋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现出持续扩大趋势,以1985年和2007年相比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86倍逐步扩大到3.33倍。短短30多年,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这必然引起经济主体的不平衡发展和打破这种收入分配不公格局的强烈愿望,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经济活动规避政府约束,以逃税甚至更严重的破坏法制的经济行为来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从而引起地下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某些地下经济是社会特定阶段的转型产物
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经历过腐败盛行、地下经济猖獗的阶段。依照衡量腐败程度通行的国际标准,现今世界约有10%的国家腐败水平最低,美国即名列其中(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05)。然而,美国政府赢得廉洁而高效的良好声誉仅仅是现代的事情。一个多世纪以前,有关美国腐败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贪污受贿、收取回扣、巧取豪夺、偷盗欺诈、内部人交易等形形色色的丑闻充斥着那个时期的美国社会。与今天一些被冠以“最腐败”之名的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相比,那时美国腐败的泛滥程度和恶劣后果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数据表明,在1815至1975年间,美国经历了一段腐败事件从层出不穷的高峰期到锐减并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稳定期的过程。由此可见,某些类型的地下经济是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地上经济的供给水平、结构与需求水平、结构的矛盾为地下经济提供了必要的市场空间。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我国也是如此。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中国是一个只存在国有和集体经济的单一经济社会,所有的社会财富都是全民所有,全体劳动者公平获得社会财富,地下经济几乎难觅踪迹。这种分配方式虽然保证了公平和公正,但遏制了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致使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关系落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物质匮乏和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双重困惑。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首先造就了第三产业中以流通业为代表的地下经济的繁荣。最早在农村和城市边缘人群中涌现出来的“万元户”,以及后来出现的“官倒”、“私倒”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80年代初期的发财和腐败途径主要来自于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个体户”和国家垄断的贸易部门(内、外贸)获益。微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轻型化的调整,极大地缓解了短缺经济所造成的供需矛盾,但与此同时,在生产领域,8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一股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多属低档货)的狂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是供给的短缺;二是收入的短缺。这两种短缺,尤其是后一种短缺,不仅能够解释80年代的假货横行,也能解释90年代的造假升级。
90年代初,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启动。从原始股分配、上市资格的审批、证券市场操纵,到保险业、基金业、产权交易、计划利率与黑市利率长期并存,以及贷款权力的使用,每一次金融变革,都伴随着由权力支配的巨大的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山东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 鲁价费发〔〕205号.pdf VIP
- 川教版(2019)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 VIP
- 摩登家庭台词剧本第一季第一集中英双语左右对照.pdf VIP
- 六大板块.PPT
- 核电厂能动机械设备鉴定 第5部分:泵组件鉴定.pdf VIP
- Q_GDW 1244-2015 输电线路导线温度监测装置技术规范.PDF VIP
- 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考研专题-贵医公卫考研毒理学试题库.docx VIP
- 2025至2030年中国新疆煤炭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竞争战略分析报告.docx
- 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docx
- 平安保险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