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被遗忘的香山慈幼院:先后建立个小家庭.doc

追忆被遗忘的香山慈幼院:先后建立个小家庭.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追忆被遗忘的香山慈幼院:先后建立个小家庭.doc

追忆被遗忘的香山慈幼院:先后建立11个小家庭/c/sd/2010-12-09/143621610448.shtml 2010年12月09日14:36 中国周刊被遗忘的香山慈幼院   其实,至少每一个到香山观赏红叶的人,都应该记住香山慈幼院以及它的创办者熊希龄。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1920年到1949年间,香山专属一所学校。这里的学生主要是孤贫儿童,他们在香山学习生活,直至长大成人。   这是香山自1183年(金朝)成为风景名胜以来,破天荒的事情。在此之前,这里是专供王公贵族、达官贵人赏玩的私家园林。   翻阅那时的历史,还会发现,在当时,这所学校“为世所公认,称颂之声,遍于环宇”。   这所学校就是香山慈幼院(以下简称香慈),由熊希龄创办并亲任首任院长,今年是它建院90周年。   从总理到院长   人称“熊凤凰”的熊希龄,少年时被称为“湖南神童”,24岁中进士,成为晚清翰林。早期参与维新,辛亥之后主张立宪。1913年,他出任民国国务总理,成立了拥有梁启超、张謇等人的“名流内阁”,一年未到黯然辞职。从此心灰意冷,远离政界。   如果不是1917年京畿、直隶的一场大水,熊希龄的“退隐”生活可能会延续更久。   据报载,那场大水让京畿一带瞬间成为泽国,灾民逾500万人。   当时,熊希龄正好“隐居”在天津,他天津的寓所被河水吞没。身为灾民的熊希龄通过财政总长梁启超和外交总长汪大燮,向当局极力主张筹款,赈济灾区的饥民。国会讨论的结果是,如果他出来主持赈灾,此事才可议。   本不愿“复出”的熊希龄深知赈灾时不可待,“勉为其难”接受。   主持赈灾,熊希龄得以真正了解贫民社会的疾苦。后来。他在一次演讲中说自从办了赈灾,亲自下去查勘,才知道百姓疾苦。自己以前在政界根本没为百姓办实事,内心充满愧疚和罪恶感。   良知和赎罪心理,使得熊希龄对官场看得更清也更淡。   赈灾中,他看到不少灾民,因为缺衣少食,无法生存,把自己的儿女抛弃甚至标价出卖;有些父母带着儿女投河自尽或全家自杀,忍不住悲叹:“可怜这些孩子,他生下来并无罪恶,为何遭此惨累呢?”   他决定成立慈幼局,专门收容受灾儿童。熊希龄设想,五个月后,待水灾平定之后,就可以把这些收容来的孩子送回家。然而,水灾平定之后,有200多名孩子无人认领。   熊希龄请求北京的各慈善机关收养,都因“容不下”为由被拒绝。办慈幼局租来的房屋没法长租。他不得不考虑另建一个永久的机构,收养这些无家可归的孤儿。他看中了有大片空地的香山,便请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与管辖香山的前清皇室内务府商量。   成立慈幼院,专收孤贫儿童来养教,其实,并不是熊希龄于心不忍的偶然之举。   熊希龄一直重视教育。从政前就当过老师,后又和谭嗣同一块办过时务学堂。当总理时颁布的《大政方针》宣言,就提出教育是“立国大本”。   长期以来,熊希龄最不能接受的还是教育的不平等。当时,各类学校,无论公立、私立,学费大都十分昂贵,贫苦子弟等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熊希龄认为这种现状持续下去,国家将永无和平的希望,大乱随时可能发生。因此,他决心适应当时迫切的需要,对孤贫儿童实施免费的良好的教育,用他的话说是,“俾无产阶级子弟与有产者享受同等教育之机会”。   因赈灾成效显著,1918年,大总统黎元洪特颁“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早已淡泊名利的他没有接受。但这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他在香山办慈幼院的计划被批准。   1920年10月3日,熊希龄利用官款补助和水灾民捐余额建立的香慈,正式开院,他是首任院长。1932年,他把自己全部家产共计大洋27.5万余元、白银6.2万两捐给了慈幼院。   “世间无此家庭大”   曾经担任过北大附中校长和东城区教育局局长的毛美华,是熊希龄最后一任妻子毛彦文的侄女。   最让她感慨的是,1937年12月去世的熊希龄,至今还被他的学生们深深怀念着。每年5月17日,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学生们就会齐聚香山脚下的熊希龄墓园,纪念熊希龄归葬。   1992年5月17日,就是这些老校友的代表,亲自到香港把熊希龄的骨灰捧回北京,归葬香山。   每年的7月7日是香慈特有的回家节,老校友们又会聚会香山白云亭,怀念母校。   1994年,第一次海峡两岸高中校长会举行的时候,毛美华得以前往台湾拜见自己素未谋面的姑姑毛彦文。熊希龄去世后,他新婚刚三年的妻子毛彦文接任慈幼院的院长,一直到1949年离开大陆。   毛美华发现,姑姑家有两间专门为香慈毕业的学生准备的客房,因为总会有散居海外各地的香慈毕业的学生去看望她。回家节,大家便回到她家来过节。   事实上,校友们无法忘怀学校的特色家庭式教育,慈幼院就是永远的家。   72岁的张世林小时候家住复兴门,父亲去世后,家里陷入困境。1947年,他被香慈收养,直到1951年参军去文工团

文档评论(0)

zhengy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