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乐史原著,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黄书涛初校,郭声波....doc

太平寰宇記 (乐史原著,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黄书涛初校,郭声波....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太平寰宇記 (乐史原著,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黄书涛初校,郭声波....doc

PAGE      PAGE 21     太平寰宇記卷十四(樂史原著,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黃書濤初校,郭聲波初審)  太平寰宇記卷十四      河南道十四    濮州、濟州、單州、濮州     濮州,濮陽郡,今理鄄城縣。《禹貢》兖州之域,古昆吾舊壤,顓頊遺墟,故曰帝丘,亦曰高丘。春秋時為衛地。春秋齊桓公會諸侯於鄄,注云:“鄄,衛地,今東郡鄄城也。”按:鄄城,即今理是也。戰國時屬齊,威王九年,趙伐我,取鄄,衛獨有濮陽。秦滅濮陽,併天下,置三十六郡。今州即秦之東郡地,在漢為濟陰郡之鄄城縣。後漢獻帝於此置兖州,晉分置濮陽郡,後改為濮陽國,封皇子允為王。後魏為濮陽郡。後周因之。隋開皇二年,以濮陽屬東郡,以鄄城屬鄆州。十六年,於此置濮州。大業二年,廢濮州,分入東郡、東平、濟北三郡。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復置濮州,領鄄城、廩城、雷澤、臨濮、昆吾、濮陽、永定、安丘、長城九縣。五年廢安丘、長城二縣,八年廢昆吾、永定、廩城三縣。貞觀八年,割濟州之范縣來屬。元寶元年,改為濮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濮州。  元領縣五,今四:   鄄城、雷澤、臨濮、范縣。  一縣割出:濮陽。入澶州。   州境:   東西二百二十五里,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三百一十二里,西南至西京七百九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五十五里,東至鄆州一百八十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北隔黄河二十里,渡河至魏州一百六十里,東南至兖州三百六十九里,西北至相州三百三十三里,東至齊州二百四十八里。    戶:    唐開元戶,萬七千七百八十三;皇朝戶,主一萬一千七百二十六,客四千二百八十三。    風俗:同鄆州。    姓氏:    濮陽郡七姓:吳、徐、房、慶、黄、袁、扶。   人物:  蘧伯玉、史鰌、卜商、記然、隱海澤,與范蠡善。端木賜、汲黯、皆為濮陽人,前奏事,帝不冠不敢視。武帝嘗曰:“甚矣,黯之也。古有社稷臣,黯近之矣。”吳質、鄄城人。吳隠之、濮陽鄄城人。為廣州刺史,酌貪泉而飲。因為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懐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唐杜暹、濮陽人,為相,五世同居。王元感。濮州人。  土産:   綿、絹。貢。   鄄城縣,舊八鄉。本漢舊縣,屬濟陰郡。漢獻帝於此置兖州。魏又自此移兖州,理東郡之廩丘。晉時屬濮陽國。宋無鄄城。後魏重置,屬濮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改屬鄆州。十六年,於此置濮州,以縣屬焉。大業二年廢濮州,縣屬東平郡。唐武德四年重置濮州,縣又隸焉。  黄河:西自濮陽縣界流入,北去縣二十一里,又東流入范縣界。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臨淄侯植為鄄城侯。晉武帝以皇子允為濮陽王,皆理於此。《述征記》曰:“魏武征徐州,陳宮説東郡太守張邈迎呂布,於時縣悉叛,荀彧等保阿、鄄、范三縣而已。”堯城:在縣東北五里。偃朱城,在縣西北十五里。新臺:在縣東北十七里,《詩》:“衛宣公納伋之妻,作新臺於河上而要之。”北去河四里。陳思王臺,在縣西二里。曹植為鄄城侯,因築臺於此。   臨濮縣,南六十里,舊五鄉。本漢成陽縣,地屬濟陰郡。按漢成陽縣,今雷澤縣是也。隋開皇十六年,分鄄城南界、雷澤西界置臨濮縣,屬濮州。南臨濮水,故以名焉。大業二年,廢濮州縣,亦廢其地入雷澤、鄄城二縣。唐武德四年,重置,屬濮州。瓠子河,西北自濮陽界流入,北去縣二十一里,又東流入雷澤縣界。清丘,在縣西三十五里,高五丈。《春秋》:“晉人、宋人、衛人、曹人,同盟于清丘。”杜預注云:“清丘,衛地,在今濮陽東南。”垂亭,《左傳》:“宋公、衛侯,遇於垂。”  雷澤縣,東南九十里,依舊五鄉。本漢郕陽縣也。古郕伯,姬姓之國。《史記》曰 “記”字原缺,今據四庫本補。   :“周武王封弟季戴於郕。”今縣北三十里郕都故城是也。漢以為縣,屬濟陰郡。晉南遷之後,濟陰縣移理於此。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雷澤縣,因縣北雷夏澤以為名,屬濮州。大業二年,省濮州,縣屬鄆州。唐武德四年,重置濮州,縣又屬焉。歷山,在縣西北十六里。《史記》云:“舜耕山,耕者讓畔。”鄭玄云:“歷山在河東。”應劭以為即雷澤之山。皇甫謐以為在濟陽,與雷澤相次。三説不同,未詳孰是。灉水、沮水:二源俱出縣西北平地。《尚書》曰:“雷夏既澤,灉沮會同。”去縣北十四里。雷夏澤在縣北郭外,灉、沮二水會同此澤。《河圖》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山海經》云:“雷澤有雷神,龍首人頰,鼓其腹則雷。”《史記》曰:“舜漁雷澤,漁者讓澤。”郕都,故城在縣北三十里,即郕伯初封之國也。《説苑》曰:“昔孔子遊於太山,行於郕之野,見榮啟期歌三樂。”即此城也。”姚城在縣東十三里,《援神契》曰:“帝舜生於姚墟。”應劭曰:“姚墟與雷澤相近。”堯母廟:在縣西南四里。《述征記》云:“郕陽城東南有堯母慶都之墓,上有祠廟,繞墓有池,池中有魚,頭間有印,謂之印頰魚。”中山夫人廟,在縣西五

文档评论(0)

wfk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