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矿地质基础概述(340页).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我国煤矿地质基础概述(340页).pdf

第一章 煤矿地质基础 ·$ · 第一章 煤矿地质基础 第一节 成煤作用 我国采煤和用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但人们一直不清楚煤是怎样形成的。后 来,人们在煤层中及其附近的岩层中,发现了植物化石,甚至在煤层中还发现了仍然保留着 树干外形的煤炭,于是人们认识到,煤的形成肯定与植物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 是发明了显微镜以后,人们终于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煤是由植物转变而来的。 一、成煤植物 植物是成煤的原始物质。植物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主要是由单细胞或 多细胞构成的丝状和叶片状植物体,最大特点是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构造比较简 单,多数生活在水中,如菌类和藻类;高等植物的最大特点是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如苔 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除苔藓植物外,其它植物常能形成高大的乔木, 具有粗壮的茎和根。在漫长的 亿 的地史上,有过三次高等植物的极盛期,即石炭、二叠 ! # 纪的蕨类植物,三叠、侏罗纪的裸子植物,第三纪的被子植物。这三个时期的高等植物为成 煤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物质。 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如从元古代一直到早泥盆世之前,是菌藻类低等植 物时代,那时以藻类等为原始物质形成的煤就是一种腐泥煤,在我国俗称“石煤”(因其灰分 即矿物质含量高,外观似黑色岩石而得名)。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因其含有大 量的腐植酸而得名。在自然界,腐植煤占绝大多数,目前开采的也主要是腐植煤,所以腐植 煤是介绍的重点。 二、成煤作用 煤是由植物经过漫长的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从植物遗体 堆积到转变为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称为成煤作用。成煤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图$ % $):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第二阶段,煤化阶段。 在泥炭化阶段,低等植物及浮游生物遗体经腐泥化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遗体经泥炭 ·’ · 现代煤矿施工现场六大工技术操作标准规范·掘进工 化作用形成泥炭;在煤化阶段,腐泥转变为腐泥煤,泥炭经煤成岩作用转变为褐煤,褐煤经煤 变质作用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等。褐煤、烟煤、无烟煤均属腐植煤类。 图! ! 成煤作用阶段划分示意图 (一)泥炭化阶段 !# 腐泥化作用 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湖沼、泻湖和海湾等还原环境中转变成腐泥的生物化学作 用称为腐泥化作用。 在海湾、泻湖、湖泊及积水较深的沼泽中,由于水流较为平静,低等植物———主要是水中 浮游生物(包括蓝藻、绿藻和微体动物)以及水底和浅水的植物群,繁殖很快,死亡后遗体沉 向水底,然后在缺氧的还原环境中,通过厌氧细菌的作用,低等植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 物、脂肪等物质经分解和化合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形成一种含水很多的棉絮状胶 体物质,这种物质再经过进一步变化,与泥沙混合就形成了腐泥,这个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腐泥通常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新鲜的腐泥含水量达$% 以上,是一种呈粥状流动的或 冻胶淤泥状的物质;变干时含水量仍达’% ,呈一种具有弹性的橡皮状的物质。 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如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在早古生代的某些地层中发现了由腐 泥转变而成的煤———“石煤”。在现代的淡水湖沼、咸水湖泊和泻湖海湾中也有腐泥的形成。 腐泥可以作肥料用,也可以晒干后作燃料用。 ’ # 泥炭化作用 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 称为泥炭化作用。 沼泽是常年积水的洼地。在内陆,湖泊、河流由于冲积、淤积而沼泽化,如我国川西北的 若尔盖地区就是一望无际的现代草木泥炭沼泽;在近海地区,海水容易入侵,海退后随着漫 长的时间推移,形成了广阔的沼泽,如我国海南三亚、福建南部沿海、广西和台湾沿海,就有 大片的生长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厚海滩沼泽上的红树林。在沼泽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一方面 因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有利植物尤其是高等植物的繁茂;另一方面因有不太深的积水,植物 死亡后的遗体沉入水底,被水覆盖得以保存不被氧化,为成煤提供了原始物质。 泥炭沼泽的垂直剖面一般可分为三层:氧化环境的表层、中间层及还原环境的底层。表 层空气流通

知传链电子书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