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科学保护和考古的研究五十(代序).pdfVIP

云冈石窟科学保护和考古的研究五十(代序).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冈石窟科学保护与考古研究五十年 (代序) 李治国 云冈石窟研究院 平城(今山西大同),是北魏的故都,也是5至6世纪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云冈石窟作为北魏建都平城时留下的大型石窟寺庙文化遗存,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 第一次造像高峰时期的典范,是世界石窟艺术第二繁荣期杰出的例证。进入20世纪后,经过各国专家 学者的共同耕耘,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云冈石窟科学保护与考古 研究工作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当今国际社会,在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认识和佛教考古艺术的研究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5年7月26~30日召开的云冈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我国文物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石窟 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台地区近300位知名学者出席 了这次盛会。为期五天的会议,共安排了41场学术交流报告会,103位专家学者宣讲了论文,提交学 术论文160余篇。 其中,石窟保护方面,围绕保护理念、保护环境、病害调查、检测分析、病害机理、保护材料、 保护实例以及遗产保存、利用及合作等等多个学科与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涉及的介质包括 石窟、摩崖、岩画、石构建筑、壁画、彩塑等,取得了丰硕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特别是,与会代 表中有许多科研单位、专业院校及企业中深有造诣的专家、学者,由于他们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与 支持,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方面得到了长足进步,体现了多学科合作攻关的必要性。 石窟研究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论文内容:(1)石窟建造;(2)题材考证;(3)石窟雕刻 所反映的宗教信仰;(4)石窟与当时社会历史的联系;(5)中国石窟的比较研究;(6)石窟雕刻艺术 史研究。有的从图像学的角度进行题材考证;有的探讨当时的信仰在造像上的反映;有的则从政治背 景下考察相关内容;也有对其他石窟寺研究的论述,如甘肃敦煌、麦积山、武山水帘洞,新疆库木吐 喇、龟兹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浙江新昌南朝佛教造像,重庆大足法华寺摩崖造像,陕西豳宁地区部 族石窟,山西龙山石窟以及过去鲜为人知的仙人崖石窟等,范围广博,内容丰富,展示了在这一学术 研究领域上取得的新成果。 2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 今天,我们已将会议中部分论文编为((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和((2005 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值此,概况性地总结并回顾50年来云冈石窟科学保护与考 古研究的历程,对于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从20世纪初至今,云冈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20世纪初萌芽期(1902~1949年) 从学术意义上讲,最早调查云冈石窟的是1902年Et本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学家伊东忠太。同年,他 发表了《北清建筑调查报告》和《支那山西云冈石窟寺》,提出云冈造像受西方犍陀罗艺术影响的观 点。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在云冈进行调查,率先公布了一批云冈石窟的图像资料。 在日本,还出现了关于云冈造像渊源问题的讨论。大村西崖在《支那美术史雕塑篇》中认为,云 冈早期雄伟的造像形象是表现北魏拓跋鲜卑民族最理想的形象;松本文三郎和关野贞认为,中印度笈 多造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云冈造像艺术;蟓本善隆认为,昙曜五窟是为太祖道武帝以下五帝所造; 小野玄妙勾画出从犍陀罗沿丝绸之路发展到龙门的谱系,突破了以前云冈研究的局限性。 瑞典喜龙仁是西方研究云冈影响最大的学者,他在《中国雕刻——从五世纪到十四世纪》一书中 对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特点进行了论述,认为云冈造像明显具有两种风格:一是印度式风格,主要表现 在大像雕刻上;一是汉地本土风格,主要表现在小型造像上。 我国最早研究云冈石窟的学者首推陈垣先生。1919年,他从史料学的角度对云冈石窟的史料进行 考证,发表了《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后在《云冈石窟寺的译经与刘孝标》一文中,首次论及云冈 的译经活动。文中指出,昙曜既是云冈石窟的创凿者,也是云冈译经的创始者。稍后,从事佛教史研 究的汤用彤先生提出云冈佛教造像源出凉州的观点。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在云冈进行 调查,从建筑学角度撰写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云冈石窟中的北魏 建筑样式,指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