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地 层
(1)寒武系
①羊坡组(∈1?y)
原岩应为石英砂岩、粉砂岩、泥页岩组合,属次深海类复理石建造。顶部未见顶、底部多被中、基性岩脉侵入。
②陇巴组(∈1?l)
系
()三叠系
①上兰组(T2s)
分布于北起兰坪县黄松,南至乔后井,弥沙河以东,石钟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内,1964-1966年间,任纪瞬等、曾称其为维西群,其后,于1972年云南地层表(初稿)更名为江尾塘组。前者划分为下、中、上三段,分别归入下、中、上三叠统。后者仍引用上述层序,单据1967年以后采取大量化石,划入中三叠统。剑川县上兰剖面及洱源县龙底村剖面后,认为上兰剖面相对来说比较理想,故建议用“上
兰组”一名,以代表本图幅内的中三叠世地层。
上兰组包括两大部分:下部(即下段)以细粒碎屑沉积为主,愈向下,粒度总的愈渐加粗。上部(即上段)以粘土质及灰质沉积为主。其中灰岩所占比例自下而上逐渐增加,单层厚度亦逐渐增大,与下部地层一起构成了一比较完整的海进旋回。灰岩中常具连续状或断续状泥质条带,条带间距一般35cm。靠下部以薄层灰岩最为特征,其层厚往往仅达0.10.3cm,经层间滑动,造成美丽的小褶曲构造。这类薄层灰岩在挤压较强的江尾塘-岩曲村一带尤为常见。②攀天阁组(T2p)
灰白色、灰绿色片理化流纹岩、块状流纹岩、英安质流纹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夹少量板岩。在兰坪一带以英安岩、流纹质英安斑岩和英安质安山岩为主夹火山角砾岩。为一套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北部局部地区上部则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与下伏上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歪古村组为不整合接触。
③歪古村组(T3w)
三合洞组(T3s)
麦初箐组(T3m)
本组是一套陆交互相煤碎屑沉积部月亮坪—石钟山地区厚度较小,据剑川县白岩子煤矿区资料,该处仅厚250m。西部金顶—弥沙地区,厚度显著增大,在干江剖面上厚达890.3,并有自北而南增厚之势。()侏罗系
②花开左组(J2h)
花开左组广布于图幅中部地区,花开左组盆地东缘的剑川石花坪附近,其下部曾一度发生石膏沉积。本段化石稀少,所见者均为陆相辩鳃类。(以上化石均采自剑川县兰花坪—岩曲村一带)。花开左组上段是本区中—新生代红色地层中一重要的标志层。
③坝注路组(J3b)
坝注路组是一套厚度较大,岩性比较单调的陆相红色地层,广泛出露测区中部由于露头较,或者构造破坏,在测区范围内一直未能找到完整的剖面。岩石一般含灰质,时具灰绿色团块。细砂岩层在下部多呈厚十至数十厘米的薄层出现,在上部单层厚度多大数米,并与其上粉砂岩、泥质岩成若干韵律层。此外,紫红色灰质细粒岩(砾石为泥灰岩、灰岩、胶结物质、灰质及泥质物),在本组内亦常见及。本组厚度估计1000m左右,单盆地西部澜沧江沿岸因上覆白垩系景星组超覆,厚仅83.4m。()白垩系
①景星组(K1j)
景星组横向变化较大,西部以灰色,灰绿色岩层(砂岩、泥岩或者板岩)为主;东部紫红色岩层逐渐增多。也就是说,由西向东,由还原环境为主渐变为还原、氧化环境的频繁交替。遵循同一方向,地层厚度渐减③南新组(K2n)
南新组为一套砂岩、砂砾岩及泥岩组成的红色地层。本图幅内因露头不好,难予找到一完整、连续的地层剖面。同时其岩性比较单调,化石难于找寻,给对它的研究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是干燥、强氧化环境下的滨湖—浅海相沉积。在每一小旋回底部常有以灰质、泥质岩屑、石英、燧石等砾石为主的砾岩层,并发育大型单向层理,表明河流相亦常有短暂出现。
③虎头寺组(K2h)
本组在云龙县顺荡井测有剖面,为一套单一的块状砂岩。剖面上厚53.4m, 白羊场一带最大厚度可达100左右。它由于岩性极其单调,地貌上构成突出的陡坎或山脊,厚度不大而又比较稳定,含铜砂岩型铜矿、低温热液型汞矿等矿产常赋存其中,成为本区中生代红层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层和含矿层位。
虎头寺组砂岩常呈浅灰、黄灰或淡红色,一般为含长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细粒为主,呈块状出现,层厚往往在1以上以至2—3m。层理一般不甚发育,或可见颜色现实的条带状水平层理及微斜层理。是一套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比较稳定的浅湖相沉积。与下伏南新组间岩性极易区分,但其间并无明显间断,为整合关系。()古近系①勐野井组(E1m)
原20万区调称为云龙组。指平行不整合于下白垩统虎头寺组之上,整合于下-中新统等黑组之下的一套含膏盐的泥砾、泥岩、砂岩的地层序列。下部为棕红色泥砾岩与钙质泥岩、钙泥质粉砂岩互层;中部为棕红色、深棕红色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夹钙质细砾岩;上部为杂色泥砾岩棕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本组总体红色钙泥质泥岩-粉砂岩夹砂岩为主,含盐层不稳定,变化较大,上部含盐层较发育。
②等黑组(E2d)
原20万区调称为果朗组,指整合与勐野井组之上,不整合于勐腊组之下的一套红色砂岩和泥岩的地层层序。由紫褐色、褐红色砂岩、粉砂岩、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