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灸法研究的思考与体会,中国灸法研究中心,灸法医学研究,马氏温灸法,谢锡亮灸法,灸法医鉴,马氏温灸法pdf,灸法直论,中国灸法大全,直射灸法
也奠定了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理论基础。从“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分析,病在
于左的“病”当为病象,即表现于左半身的症状、体征,为标:而右脉病者的“病”当为病
灶,病变部位、原发病位,为本【5】。以“脉”言之,寓意病位在内部,在深层,则这种“脉
病”出现的左右交叉性,最接近的就是大脑中枢。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
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常取左经的腧穴而有效。由此可见,“巨刺”的本义是取病变表
现右侧或左侧肢体的定位,治疗相关的左侧或右侧的脑部病变。如颅脑外伤则出现肢体的偏
废,发现右脑损伤,偏废的却是左上、下肢体;左脑损伤,反而出现右上、下肢偏废。这一
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和推理,已经认识到了锥体系的交叉,为后世医家认识经脉交叉奠定
了基础。可以认为,基于病理现象推理的经脉交叉的认识,为《内经》提出“巨刺”取穴法
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我们可以领悟到“巨刺”取穴法的临床运用范围。结合左右阴阳虚实,
以补虚泻实,调和阴阳平衡。左肢体有病,刺右肢,以求左右肢体平衡的“巨刺”疗效更为
显著。解氏【6】认为,神经系统在巨刺作用机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是巨刺效应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巨刺的机制在中枢神经
系统是多层次的,其效应的产生是各级中枢整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为此,巨刺法的优越性在于:可达到疏通经络,调节经络气血的作用使经气
畅通,且巨刺法又名为“互刺,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之意,而病变侧的
经络气血阻滞不通,组织器官功能已被损伤,针刺患侧只是治标不治本,达不到
相应疗效,而通过针刺健侧,疏通健侧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使健侧的血流量
增加,建立丰富的侧枝循环,最终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调整机体平衡的作
用,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巨刺法应用规律的出现,
解决了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采用巨刺法的适应症及巨刺法的补泻依据,又解决了
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过程中,防止了倒错现象出现的方法。总之,巨刺法应
用规律的研究,丰富了巨刺法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具有进一步推广
应用的价值。
5 参考文献
1范刚启,吴旭,薛忠元.巨刺法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选择应用.中医杂志,1999;40(1):54
2连维真,倪秀琴.论巨刺与中风后遗症.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9(1):31
3刘军光,杨迎丽.巨针巨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78例疗效分析.中国针灸,1999;19(6):337
4刘光亭,高旭让.巨针巨刺治疗缺血性中风122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2;22(12):823
5冯禾昌,叶明柱.略论缪刺与巨刺.中国针灸,2002;22(10):714
6解秸萍.巨刺法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28
灸法研究的思考与体会
‘吴焕淦1施茵‘东红升2张仁
(1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
(2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摘要】目前针灸临床中存在“重针轻灸”的局面,本文通过对灸法源流的考证.从加强灸
疗文献的整理、研究灸疗灸法作用机理,艾灸取效的关键因素,灸法与灸器的创新,以及艾
灸治疗免疫性疾病的疗效、规律与体会几方面进行深入论述,提出在灸法技术和理论上进行
多方面继承与创新,提高灸法临床疗效。
【主题词】灸法研究;思考
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等理论为指导,利用艾绒或其他热源在穴位上温烤或熏熨,借其温
热效能,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外
治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祛散阴寒,益气升陷,回阳救逆,预防保健等功效。
一.灸法源流
有关灸法的医学文献记载,最早见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
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症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
其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产马(马刀,即瘰疬)、噎等
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
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记载了施灸的部位。如“久(灸)足
中指”、“久(灸)左_8f亍”等。
先秦两汉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的总结和
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黄
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