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社2016年上期讲稿.doc
文学社2011年上期讲稿
第一讲 对联基本常识
及趣联赏析
第一部分 对联的基本常识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园地的一朵艺术奇葩。对联的名称有多种,如楹联、对子、联语、联句等等。对联又俗称“两行文学”,即两行文字,它由两条等量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下一部分叫下联。对联从内容来说有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书画联、嵌名联、趣味联、警句格言联等等。近几年,随着各地征联热的兴起及相关媒体对对联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升温,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关注和喜爱,但同时一些不合格的病联也屡屡见诸于许多公众场合和报刊、电视,甚至有些新闻媒体也不加甄别地宣传报道,以致误导了广大读者,并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那么,怎样才算一副合格的对联,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要求呢?为此,笔者给人们讲解一些常识。
一、字数相等
一首古诗词,它有固定的字数和句数,千古不变,没有创新的余地。而一副对联,则字数不限,短仅可二三字,但从其内容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来说,起码是四字以上,一般为七字的对联最为多见,长可达到成百上千字(这是任何一首古诗词所不能相比的)。如四川的江津楼联,竟长达1612字,可谓古代长联之最。但两行文字且字数相等不一定就是对联,如有些宣传口号式的对称的排比句,只是字数相等、节奏相同,也不能称作对联,如:
“党政军发齐努力,创建花园英雄城市;共创双拥模范城,构建平安和谐南昌”
这两组排比句,均犯了对仗不工的毛病,这里暂不细说。
当然,有一种极个别的例外情况,就是有意追求“字数不等”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如民国时期,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一副“挽联”:
“中国人民万岁;袁世凯千古”
上联六字,下联五字。由于把“千古”与“万岁”看作对仗,便有了袁世凯“对不起”(即对不上)中国人民的弦外之音。这种讽刺效果,依然是建立在“字数相等”原则上的,否则,怎么会“对不起”呢?这是在特定时代、特定场合,刻意违律,具有讽刺效果的特例,则另当别论。
二、词性相同
所谓词性相同,就是上下联处于相应位置的字词,必须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实词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中的副词对副词、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毛泽东律诗中的联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里面相应位置的名词、动词和数量词都对得非常工整,无懈可击。稍有语法知识的人一看便懂,这里无须拆解。“词性相同”,也有宽严之分,即“宽对”和“工对”。先说“工对”,就是具有严格、工整之意,非常贴切,天衣无缝。如清代李渔《笠翁对韵》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等,把名词相对的技巧发挥到极致,没有其他词类比这更严谨的了。当然,对联中的“词性相对”,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宽对”。就名词来说,按事物性质的分类不同,其中既有很多大类,又包括不同的小类。“天文”可以用“地理”来对,也可用“物理”来对;“国泰民安”对“风调雨顺”固然最佳,但用“人寿年丰”相对也不错呀。只要不违反词义的性质,就算合格,只不过有“精品”与“合格品”之分了。对联的“词性相同”,其实说的就是“对仗”中的重要一环,这是对联基本要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仗”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字义,二是字音。字音就是平仄问题,下面会详细讲解。初学对联的人,往往产生误解,以为只要使用同义词才算“对仗”。如上有赤县,下对神州;上有无双,下对第一;上有宝地,下对名区。连起来一看:“赤县无双宝地,神州第一名区。”又如用华夏对神州,洪府对豫章,清光对月色等等,这只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都是一码事。这叫做“合掌”,好比一个人的两只巴掌合在一起,左右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词义重复现象是文字上的一种浪费,为对联创作所忌。
三、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是对联基本要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不懂诗词格律的人来说,常常感到头痛和烦恼。其实这并不复杂。所谓平仄,就是平声和仄声,即诗词联中的韵律。现代汉语的声调有四种:“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就是“上声、去声”,合起来两个平声、两个仄声,通称新四声。当然,古汉语归纳为“平、上、去、入”四声,多一个“入声”(也是仄声),实际上有五种声调(两个平声、三个仄声),但习惯称旧四声。对联的平与仄,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声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读起来流利舒畅,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原则上,对联的平仄声要在上下同一位置上相对存在。鉴别一副对联的平仄正确与否,第一视觉标准(最起码的)就是上联的尾字一定是仄声,下联的尾字一定是平声,即“仄起平收”。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不容颠倒。否则就不称为对联了。
下面,分别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