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师带徒班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ppt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内 容 ★中医学简介(什么是中医?什么是科学?中医科学吗?中医在科学中的位置?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情况?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名称、成书年代、作者、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和基本内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主要)特点?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文化: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行为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五四”)前的中国文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特点。 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人(生物、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 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道主义 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气,运动,阴阳。动态认识健康与疾病,指导防治与养生。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忧患意识,预防思想。 中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中医—哲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中,吸收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为基础,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 中医—中国古代自然科学:①中医学探究对象的自然属性。②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物候、地质、生物、心理、解剖)为中医奠定科学基础。 中医—中国古代社会科学:①人社会属性②疾病的社会原因③ 中医学在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受古代社会科学(政治、法律、道德伦理、艺术、宗教)的广泛影响。古代科学伦理规范使中医沿正确、健康方向发展。“仁者爱人”、“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是中国的生命科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医-学与术交融的知识体系 一般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技术(应用)科学、工程科学。 医道:探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奥秘——基础学科的特征。 医术:防治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应用学科的特征。 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 中医-知识、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 医者:司人性命,仁人之术也。 医者:意也,艺也——祛除疾病,增添快乐的技艺。 中医是一个庞杂的综合体。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条件: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达,学术开明。医家对以往医药实践进行系统整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内经》:理论著作。分《素问》和《灵枢》各9卷,各81篇,大致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托名黄帝,《内经》标志着从经验到理论。 《黄帝八十一难经》:理论著作,3卷,约成书于西汉。 《伤寒杂病论》:临床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宋·林亿等整理后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3卷,最早的药物著作。约成书于东汉。药365,分上中下三品。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 继承经典: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王冰《次注黄帝素问》(号启玄子,曾任太仆令) 创新: 晋·王叔和《脉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 背景:哲学流派争鸣,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 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 刘完素(守真):金·河间人,火热论,寒凉派 张从正(子和):金·河南睢州人,攻邪论,攻下派 李杲(明之):金·真定(河北保定)人,脾胃论,补土派 朱震亨(彦修):义乌人,相火论,养阴派(丹溪)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明清(中期) 继承整理: 全书: 《四库全书》 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共万卷,康乾年间)、《类经》、《名医类案》、《证治准绳》 丛书:《古今医统正脉》《医宗金鉴》 创新发展: 温病学派: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温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补学派、命门学说:薛己、张介宾、赵献可 李中梓“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王清任《医林改错》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近代(1840-1949) 鸦片战争,西医传入,1859年全国教会医生28,1936年教会医院426所。 “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 极度缓慢发展,中西汇通派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等,陆渊雷、谭次仲中医科学化思潮。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现代中医发展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 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