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烯菌酯综述.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氰烯菌酯综述,氰烯菌酯,氰烯菌酯英文,劲护氰烯菌酯,氰烯菌酯结构,氰烯菌酯合成,异硫氰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三聚氰酸三烯丙酯,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

中国创制农药中的精英——氰烯菌酯 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农药快讯》《现代农药》编辑部 柏亚罗 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同,氰烯菌酯为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主流杀菌剂大多广谱不同,氰烯菌酯更专注于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氰烯菌酯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在众多创制农药中独树一帜。其作用机理虽仍未明确,但从其与大多数市售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来看,其作用机理与众不同;初步研究推测,其作用靶标为肌球蛋白-5(myosin-5)。2007年底登记的氰烯菌酯,2014年实现了0.82亿元的销售额,有望成为国内继扬农氯氟醚菊酯1972年我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但自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而面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对赤霉病防治失效的风险。 长期、单一、连续使用多菌灵,赤霉病菌抗药性上升,其抗性基因在染色体中稳定遗传,迫切需要新的替代多菌灵或减少多菌灵的使用。主要苯并咪唑类咪鲜胺和三唑类等杀菌剂。其中对镰刀菌特别是小麦赤霉病专化型有特效,并且能有效抑制赤霉病菌产生毒素。 氰烯菌酯的英文通用名为:phenamacril;IUPAC名为:ethyl (2EZ)- 2-cyano-3-amino-3-phenylacrylate;化学名称为: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试验代号为:JS399-19、JS399;分子式:C12H12N2O2纯品为白色固体难溶于石油醚甲苯等非性溶剂,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等极性溶剂。Ⅰ级,属弱致敏物。95.15%氰烯菌酯原药对S.D大鼠13周喂饲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雄性为每日 (44.10±3.04) mg/kg,雌性为每日 (47.01±3.07) mg/kg。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呈阴性,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对25%氰烯菌酯SC,雄、雌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 mg/kg。雄、雌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 mg/kg;对眼、皮肤无刺激性;对皮肤无致敏作用。 总之,氰烯菌酯原药和25%氰烯菌酯SC均属微毒。 2 生态毒性 国家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对25%氰烯菌酯SC进行的环境安全性评价认为,该产品对蜜蜂、家蚕低毒,对鱼、鹌鹑等中毒,使用时注意对鱼和蜜蜂的影响。 鸟类:鹌鹑LD50(7 d)为321 mg/kg (体重)。鱼类:斑马鱼LC50(96 h)为7.70 mg/L。蜜蜂:LC50(48 h)为436 mg/L。家蚕:LC50(二龄)为536 mg/kg (桑叶)。 3 环境归趋 25%氰烯菌酯SC在小麦上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3 kg/hm2(有效成分0.75 kg/hm2)和高剂量(推荐量的2倍)使用,间隔期21 d,小麦籽粒残留量为未检出[(<0.003 mg/kg)~0.012 mg/kg];间隔期28 d,小麦籽粒残留量为未检出[(<0.003 mg/kg)~0.008 mg/kg]。间隔21 d,土壤残留量为0.233~0.486 mg/kg;间隔28 d,土壤残留量为0.085~0.311 mg/kg。氰烯菌酯在小麦上使用后21~28 d,收获的小麦籽粒中未检出药剂残留。 土壤降解作用:氰烯菌酯在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6~12个月,难降解;在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为3~6个月,较难土壤降解性。水解作用:在25℃时pH5、pH7、pH9条件下,水解半衰期均大于3个月,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较难水解。光解作用:在1,000 W氙灯光源下,氰烯菌酯在水中及在土壤表面均难光解。吸附作用:氰烯菌酯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均属较难吸附性。淋溶作用:氰烯菌酯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中的移动分配系数Rf值分别为0.39、0.27、0.27,在江西红壤具有中等移动性,在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属不易移动性。挥发作用:氰烯菌酯在玻璃表面(空气)、水相和土壤表面的挥发率均小于1%,属难挥发性。生物富集作用:氰烯菌酯在鱼体中的BCF8小于10,为弱生物富集性农药。 氰烯菌酯的市场开发 氰烯菌酯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也即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于1998年合成的对镰刀菌具有较高专化活性的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特别是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具有广泛活性,其作用机制新颖,对环境安全。许多该类化合物含有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