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油气的形成与破坏.ppt
在系列圈闭中,一旦上倾方向最高的圈闭被油气充满后,该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基本上业已完成。如果这时油源区仍继续生成油气,而又不能向上倾方向溢出的话,天然气将排挤油和水,并使之向储集层下倾方向回流。在这种情况下,天然气将占据最高背斜的顶部,甚至充满整个背斜圈闭,而油则占据向斜部分,形成向斜油藏。格索认为,美国弗吉尼亚州西部林肯县的格列菲斯维尔(Griffithsville)向斜油藏(图) 就是这样形成的。 ??? The map of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gas pool in a syncline 该油藏上倾方向的达姆萨特背斜和上倾方向的岩性圈闭中完全被天然气所充满,而向斜的较高部分则聚集石油,水则分布于向斜更低部位。 ? 对于系列圈闭,还有一点要提及,这种系列背斜圈闭可以是轴向基本一致的背斜带上的若干相邻的,也可以是若干轴向不一致而相邻的背斜圈闭所组成的。这些背斜圈闭是由递升的溢出点联系在一起,而与圈闭的高度和距离并无确定的关系。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归纳起来,可简述如下: 在油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层后,沿一定的线路(由溢出点所控制)向储集层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那些不在运移路线上的圈闭就不能聚集油了。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造成天然气分布于靠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向上倾方向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这一原理的主要意义在于:指明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线,为我们选择勘探对象时提供依据,减少盲目性。???? 在自然界中,油层埋藏深度、温度、压力是不一致的。若储集层下倾方向埋深大、压力高,达到或超过泡点压力时,油层中只有溶解气。而不存在游离气顶,就无法形成纯气藏分布,或纯气藏出现于上倾方向适当部位的圈闭中。此外,盖层分布不连续,有天窗、断层发育、水动力作用、地壳运动的影响都可使油气分布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在许多油气区内油气的实际分布情况,与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所阐明的分布特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很大的差别。在许多油气盆地中,油气分布于油源区或相邻近的背斜带中,运移距离短,差异聚集作用并不显著。 三、Time oil and gas pool formed 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对勘探目标的选择和评价,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加快油气勘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遗憾的是,目前尚未找到一种直接和可靠的方法。不过,只要我们根据该区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进行综合研究,也还能够得出一些较为可信的信息。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常用方法如下: (一) Confirmation of the earliest time that oil and gas formed on main oil period of source bed ???? 在石油成因、运移等章中业已指出,生油层达到主生油期时才能大量生成石油,然后排出。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只能晚于主成油期,而不可能更早。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对生油层中有机质演化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确定主生油期,并把这个时间作为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即不可能早于该时间)。???? (二)Evalu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fav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 所谓最佳的组合型式,就是输导能力和效率最高的组合型式。一般来说,互层型,侧变型和不整合型是较好的组合;断裂型、上覆和下伏型次之;封闭型组合中因大多数透镜状聚集体的容积较小,一般不能形成巨大的油气聚集。 2.The best thickness of source beds??? ?一般来说,生油层的厚度大,生油的潜量也大。这里所指的生油层最佳厚度是从生储盖组合这一角度,考虑单层连续沉积的生油层在多大的厚度范围内具有最高的排烃效率。 据真柄钦次(1978)对世界各油区泥岩中流体压力在垂向上分布的分析,认为巨厚泥质生油层向储集层提供流体(包括油气),主要是由紧靠储集层的30m(100ft)左右的生油层,其余部分的效率很低。根据这一研究得出,单层厚度为30-50m的油层具有最高的排烃效率。随着连续厚度增大,排烃效率降低。连续厚度大于200m以上,排烃效率明显降低。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certain fluid pressure in seacoast of Mexico gulf (from 真柄钦次,1978) 3.The b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