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乘着音乐的翅膀》 同步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VIP

九年级语文下册 《乘着音乐的翅膀》 同步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下册 《乘着音乐的翅膀》 同步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

乘着音乐的翅膀 1.《音乐笔记》是肖复兴有关音乐的美文集,阅读其中的一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那晚的夜色真好,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躁热,好像真的充满着几分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的深处有着亲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琴声,像空气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 (1)文中加点的“嚣”的读音是_______;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它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 (3)文中加点的词“弥散”的意思是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在文章最后的“……”处补充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艺术”,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语境和句式,在下面空格处仿写一个句子。诗人说,假如生活是一片蓝天,艺术就是蓝天上的云霞,没有它们,空荡荡的天空就会显得单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两句有关音乐与艺术的名言,请谈谈你的理解。 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 [法]罗曼?罗兰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 “心灵状态”。 ——[法]圣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题。 一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这位大师答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厦门大学演讲中的一段话,请概括一下他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大家有谁知道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是谁创作的?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长李四光。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袁隆平是研究水稻的,他给人的感觉,也总是戴着草帽、挽着裤腿在田里搞科研。实际上他小提琴拉得不错,我请他登台演奏过。”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时,就是一位出色的圆号手,他还出版过《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一书。” “爱因斯坦有小提琴演奏水平相当高,他从5岁开始演奏小提琴,小提琴是他一生中最喜欢的乐器;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原本就是科班学音乐的,学习之余还参加爵士乐队。后来因为乐队不景气,才到纽约大学攻读商业经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阅读大舞台。 差一点无人叫好 文/流沙 1956年,苏联举行全国运动会,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准备摄制一部大型文艺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 在制作过程中,制片厂需要一些背景歌词。于是,制片厂找到了当时的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谢多伊是个老牌的作曲家,电影厂认为由他来作曲,肯定会得到一首完美的歌曲。 但是,当他把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却大吃一惊,认为这首歌曲调太单调太平淡了,根本不符合运动大会的风格。他们想象的歌曲应该是曲调多变,像进行曲。 电影厂的人毫不客气的对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 谢多伊十分丧气,但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歌曲复杂或是简单,是并不重要的,歌曲终究不是因为这点才受人喜爱的。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就会受人欢迎。在无法重写的情况下,电影厂还是把这首歌配了进去。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首歌会成为这部记录片的最大亮点。影片上映后,这首听起来曲调简单的歌曲马上被年轻人记住了,他们开始像民谣一样吟唱它,并在很短时间里风行苏联。 第二年,莫斯科举行世界青年联欢节,这首歌参加歌曲大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一听到这么优美的旋律,即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明白歌中所唱的意思,它一举拿下了金奖。 这首歌曲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从一首开始无人叫好,差点被扔进废纸篓的歌曲,最后成为世界名曲,曾让谢多伊感慨万千。他说,越有内涵,越有深度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往往不是一下子被认识的。 (摘自《读者》2005年15期) 6.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歌曲为什么让音乐部负责人大吃一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3458647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