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博六《用曰》再編連
子居
《學燈》第十五期 簡帛研究網站 2010年7月1日
內容提要:通過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用曰》一篇全部二十支簡的用韻、文句關係,缺字情況等的分析,對此二十支簡的簡序重新進行編排,得到一份新的編連可能順次,并給疏通原文,擇要注出筆者認為可從的諸家考釋以及筆者的觀點。
關鍵詞:上博簡 用曰 楚簡 編連 考釋
《用曰》篇編連分析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的《用曰》篇是上博簡中較特殊的一篇,原整理者張光裕先生言:
本篇今存簡二十枚,篇内每一小節於簡單陳述後即以“用曰”之口吻,綴以短語作結。由於篇中多見“用曰”一辭,故以之名篇。至於“用曰”所提示者,多屬引以為戒,或足以致用之嘉言。簡六云:“用曰:脣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諺”,《穀梁傳·僖公二年》作“語曰”。又簡十七云:“用曰:莫眾而迷。”《韓非子·内儲說上》:“哀公之稱莫眾而迷。”又:“魯哀公問於孔子曰:鄙諺曰,莫眾而迷。今寡人舉事,與群臣慮之,而國愈亂,其故何也?”類似“X曰”、“XX曰”之文例又見《管子·形势解》:“解惰簡慢,以之事主則不忠,以之事父母則不孝,以之起事則不成,故曰:‘怠倦者不及也。’”今簡文“用曰”云者,應與“諺曰”、“鄙諺曰”、“古語曰”、“故曰”之作用相當。……至於篇中諸節之間,亦每見叶韻現象,如第一簡“成”、“刑”、“經”、“縈”及第十八簡“成”、“生”、“政”俱叶“耕”韻,第八簡“亟”、“食”、“得”及第九簡“德”、“側”、“賊”俱叶“職”韻,對楚方言音系研究,極具參考價值。由於每小節字數不多,陳述極為簡潔,内容自成起訖,兼且原簡數目有所闕佚,编聯益形困難。本篇除第十九、二十兩簡有可能連綴外,其餘各簡所綴簡號,則僅作為辨識之用,而其先後次序排列,未必與彼此之内容有連屬關係。至於第二十簡句未有分章標記,並留有空白餘簡,故置於全篇之末。
之後陳劍、曹峰、李銳、晏昌貴、邱德修、王蘭等多位學者討論過《用曰》一篇的編連問題,然以筆者所見,似仍難以得到比較一致的意見,則該篇的編連,或仍有討論空間,故不揣冒昧,續此討論,以就教于諸學者。
首先列出各位學者及本文的編連方案如下:
陳劍 05 13 06 03 曹峰 02 03 15 05 04 14 01 19 20 李銳 01 16 18 17 07 11 04 14 05 13 06 15 02 03 08 10 09 12 19 20 晏昌貴 01 16 13 06 12 08 09 10 11 04 14 05 18 17 15 07 02 03 19 20 邱德修 02 13 19 06 07 08 15 01 04 17 11 08 05 10 12 14 18 16 19 20 王蘭 01 11 04 14 05 18 10 09 19 17 07 13 06 16 12 08 15 02 03 20 本文 01 14 05 18 17 07 06 16 09 13 12 11 04 08 03 15 02 10 19 20 細審原簡照片,除簡01外,各簡的上端契口編連痕跡皆仍清晰可辨,而簡01若將第二契口和第三契口與其它各簡對齊,則不難看出簡01的首字“思”字上已無再容一字的空間,故可知全部二十支簡上端皆無缺字,殘缺文字僅在下端,而以各簡第一契口和第二契口對齊後,下端所缺字數亦可大致推定,并且全部二十支簡無殘缺半簡以上的現象,故《用曰》篇保存情況可謂相當良好,可以推測或有完整編連的條件。
在原說明中,張光裕先生指出了原文有用韻特徵,故此點可以作為編連的一個基本考慮要素。
張光裕先生指出的簡19+20的編連可能,也為多數學者所認同。
李銳先生《新編》文中提到:
曹峰先生所提出的“毋事縸縸”和“宁事赫赫”相关的观点,也很有參考價值,但是筆者不同意其编排,因为根据凡国栋先生的意见[3],“宁”者当在後。
觀《用曰》篇,簡05中前有“寧事赫赫”,後有“用曰:□”,而“毋事縸縸”則在簡14,由此可知,“毋……”勢必不能接于“寧……”之後,則當有“毋……,寧……”的編連關係。另,簡08有“自其有保貨,寧有保德”亦可見“寧……”居後,凡國棟先生即提到:
該句與中山王墓出土鼎銘“蒦其溺於人,寧溺於淵”句式一致,都是强調後者更勝過前者的意思。
所言確實,“毋……,寧……”正與傳世文獻中多見的“與其……,寧……”句式類似,故而李銳先生與此相關的諸簡編連修訂皆甚是,可知簡14+05的編連成立。類此,在曹峰先生的簡03+15和李銳先生的簡15+02的基礎上,還可以得到簡03+15+02的編連。李銳先生的簡18+17+07及簡11+04編連、晏昌貴先生的簡14+05下接簡18+17也是非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