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宋元审美文研究.pdf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所谓审荚文化研究,就是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文化,从文化的范围研究
qf荚。审美规定着文化的性质,而文化限定着审美的内容、对象和范围。
审美文化的研究,应当是以美学思想为主导、为统帅,同时要密切参照各
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现状、表现特点、社会风俗和生活实用及工艺所包含的
审美情趣和意识。美学思想不是纯粹的逻辑思辨与推理,而是对艺术及社
会生活、工艺中审美意识的提炼与升华。艺术及社会生活、工艺也不是一
种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包含着、印证着美学思想的全部内容和特质,二
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或矛盾的,也只有做到二者结合与统一,美
学思想史的研究才能达到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审美文化的研究,并不仅仅是美学研究对象的扩大和丰富,而是美
学研究形态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恒从目前美学史研究的现状来看,大量的研究成果还处在一种分离
或结合不够紧密的状态。一种是偏重于形而上的美学理论史研究,如《中
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大纲》等,理论思辨未能同物态化的审美实践有
机统一起来。一科-是形而下的艺术发展史,如《中国书画》、《中国陶瓷》、
《中国民俗史》等,而缺少荚学理论的统领、概括与提升。本论文《宋元
审美文化研究》,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史的断代研究,试图将理论的美学思
想与物态化的艺术及生活实用、工艺中的审美意识,加以系统、综合的研
究,以探讨宋元审美文化的历史特征和地位,认识和总结中国美学的发展
规律和特质。
论文在总体设计上,坚持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统
一的研究方法,在通观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前提下,确立宋元审美文化断代
史的犄。质。在绪论部分,首先概括了宋元审美文化的特点及性质,指出以
宋元审美文化研究
中唐为界,随着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进入后期发展
阶段,表现出由外向粗放型文化向内在精致型文化发展的特点。在审美性
质上,则表现出由前期偏重于再现、外向、客体的壮美形态向偏重于表现
内在一心意的优美形态的深化。在阐述宋元审美文化的历史背景时,指出了
审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与重文轻武、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禅悦
之风与理学建构对宋元审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等。
在“来元美学思想”部分,论文没有采取以美学家的先后为时间线
索对宋元美学思想加以纵向把握的方法,而是注意概括、总结宋元美学思
想的基本特征。指出宋元时期的美学思想,一是具有“乐心…‘寓意”的
表现性。但这种表现性,不是脱离客体对象的纯主观心意的抒发,而是主
体心意不脱离客体对象、结合着客体对象的内在超越,它由此体现出宋元
美学注重心意,注重表现的特点;二是强调主体人格及精神境界在艺术审
美刨造中的作用,将艺术家艺术素养及人格境界的提高,看作是提高艺术
表现力,深化艺术内含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三是简淡闲远的审美理想。宋
元美学思想强调反雕饰、反工俗,追求境生象外,笔短意长,自然无为,
形简意深、萧散闲远的表现境界。四是对“韵”、“妙悟”、“兴趣”、“逸”
等美学范畴的产生、发展,及在宋元时期美学内含的历史演变和深化,作
了细致的研究。“韵”、“妙悟”、“兴趣”、“逸”的审美内含与特质,集中
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荚学思想的历史特点。
在“宋元艺术”部分,论文没有对宋元时期的散文、诗、词、绘画、
书法、雕塑、石刻、建筑、园林、元曲、杂剧等艺术形式进行全面的研究,
而是选取了宋词、绘画、书法、园林、元杂剧等最具时代特点的艺术形式
作了重点探讨。
在“‘要眇宜修’,词审美文化”中,首先将词境与诗境的表现特点
进行了分析。指出诗境阔,词境细;诗境显,词境隐;诗境庄,词境媚,
词比诗更具有内在抒情、表现、优美的特点,这与中唐以来的美学重表现、
中文摘要
抒情、写意心潮的发展有其一致性,这也是词之所以能在宋代获得发展,
达到一个高峰并取代诗的地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重要原因。其次,通
过列词在宋代由柳永的俚俗到苏东坡“以诗为词”,对词的表现题材、风
格的突破,表现境界的深化、文化品格的升华到周邦彦清真、典雅、婉约
的形式美融合,发展到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将“豪放派”风格推向极
致,再到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主情致”及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对
婉约、雅正的进一步倡导,对词的形式美进一步总结与规范,词表现出更
加婉约优美、抒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