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至70年代戏剧改革与京剧现代化之路——以北京、上海为中心》.pdf

《20世纪50至70年代戏剧改革与京剧现代化之路——以北京、上海为中心》.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世纪50至70年代戏剧改革与京剧现代化之路——以北京、上海为中心》.pdf

50 至 70 年代戏剧改革与京剧现代化之路 ——以北京、上海为中心 田根胜 内容提要 50 到70 年代的戏剧改革和京剧现代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 “ ”, “ ” 从明末苏州士大夫的蓄养私班到清代京剧艺人们半 自由的 内廷供奉 再到 五四 和 , , 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市井演出 不仅是政治格局变易所推动的结果 也体现了近现 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大规模扩展和欣赏主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近代以来的戏剧发展和 变革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不仅在近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中完成了民族风格的定位,而且通 过流派的传承,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和再生性的文化资源。其各种体式虽然表面上独 自 , , , 。 流行 但一以贯之的是一种现代性的新变意识 它的背景 则是不断改换风景的城市精神 从50 到70 年代戏剧改革的历史看,京剧革 整合进一个等值化的现代市民社会与范围更广的 命并非只是偶尔从 “传统”戏中汲取营养,现代 公众领域。从明末苏州士大夫的蓄养私班到清代 戏本身就是从传统剧目中开出来的花。现代戏剧 京剧艺人半自由的 “内廷供奉”,再到 “五四”和 所彻底改变的,并不是传统戏剧这一母体,而是 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市井街头演出,无不体 它的情感结构及其审美作用的方式。就此而言, 现了近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大规模扩展和欣赏主 近代戏剧的变迁与现代化以及“文革”中的样板戏, 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一方面,城市人口的流 可看成一脉相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对传统戏剧 动性,造成了地域文化之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 在现代城市中的生存方式的考察,有助于打通京 碰撞与融合 ;另一方面,持续的民族危机,则使 剧的近代化、革命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助 这种融合中越来越多地携带了 “启蒙”与 “救亡” 于讨论近代以来戏剧文化的平民化、社会化以及 的因子。不论是京派还是海派,随着政治逐渐成 现代戏剧本体论位置的形成与发展。 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题,甚至就功利目的而言, 要在商业竞争中获胜,戏剧也不能不改变传统的 一 传统与现代:50至70年代戏剧改革 题材内容和形式风格,以顺应新的时代潮流。在 商业与政治的博弈中,传统戏剧的新变背后正是 从京剧历史沿革的角度看,延安文艺大众化 现代性的价值平台。事实上,20 世纪的中国社会 运动和新中国50 到70 年代的戏剧改革,都可以 运动史表明,戏剧运动本身即是国家和民族解放 看成是京剧自身近代化、现代化逻辑的展开。近 运动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关键的部分。因此, 代以来的戏剧史,全面的变革、创新从未间断过, 如果将50 到70 年代的戏剧改革割裂于中国戏剧 从清中期京剧的国剧化到汪笑侬等人开创的以标 文化发展的整体性脉络,那将忽视了近代以来戏 新立异为荣的 “海派京剧”的诞生,无不是对此 剧文化逐渐加强的城市大众化品质,更忽视了这 前 “传统”的一种 “颠覆”,而这种变革创新的一 种品质背后的现代性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hf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