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13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历史17.docVIP

杭州2013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历史17.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杭州2013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历史17

2013年高考模拟试卷历史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明末黄梨洲著《明夷待访录》写道:“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材料中不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的是: A、反对废除丞相制度 B、主张权力继承以个人的才能为标准 C、丞相可以补救君主能力的缺失 D、废除丞相后不再有贤明的君主 原创,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尤其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分析的是相劝与君权的互补关系,由此提出废除宰相制度的弊端,AC选项正确。B选项没有在材料中体现,D表达的意思与材料不符。所以选择D. 2、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 A B、明代农民生活富足 C、明代 D、“工商皆本”思想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垄断主义 D.凯恩斯主义 原创,本题材料来源于课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课本资料卡片,高考有不少题目来源于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和课后习题。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并考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材料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学生对经济思想往往不关注,所以本题难度较大。从材料看,主要是国家想尽办法获取金银储备,因为是重商主义,自由主义主要指的是主张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重心在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高就业为其基本特点,垄断主义不是经济思想,主要强调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与题目内容无关。因而答案选A. 12、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以下不能体现材料意思的是: A、中苏美英等国组成反法西斯同盟 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C、朝鲜战争的爆发 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原创,《全球通史》是高考常客,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了这段话。与用的烂掉的丘吉尔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有点类似。材料意思比较容易理解,需要理解的是选项四个事件的背景,参考答案选择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2大题,共52分。 1、(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对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在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种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类仅占6%。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一直在反省,但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没有“古今”的原则之争,而且一直这样到1900年左右。追求新知、探寻异乡的渴望,他们也不是没有,但不像17世纪欧洲文化那么普遍,那么痴迷。 ——[美]小约翰·韦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 材料三 在中西两大文明的交冲对撞之下,一方面,中华传统文明发生嬗变,其中的某些部分出现了变异和式微,中华文明中更多地容纳吸取了其他文明体系、特别是西方文明体系的内容,中华文明更紧密地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相融合相同步;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明的某些成分仍然在生生不息的固守着、传承着,中华文明仍然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译著类别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内部原因。(8分) 变化:由宗教书籍为主到应用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为主。(3分) 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爱国救亡运动的推动;统治者一定程度的倡导。(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世纪欧洲普遍“追求新知、探寻异乡”的主要表现,谈谈中国为什么“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8分) 表现:启蒙思想兴起发展;进行殖民探险和扩张;经典力学体系形成。(4分)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缺乏创新动力;八股取士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闭关政策限制了对世界新知的认识;妄自尊大的华夷观;重经验轻理论的治学传统;鄙薄技术,重视功名的

文档评论(0)

wh904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