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隐身技术发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磁隐身技术的发展 课件下载:jijinzu.buaa.edu.cn 电磁隐身技术发展分段  主要分段  20世纪40年代  20世纪50-60年代  20世纪70年代  20世纪80年代  90年代至今  20世纪40年代  20世纪40年代,英国研究人员开始进行雷达方面的工 作,最初认识到目标的电磁反射与频率相关,发现半 波长的导线能够产生强烈的二次辐射。(根据此发现 设计雷达波长,增加探测距离) 二战初期德国主要轰炸机 翼展 Do17 (道尼尔,Dornier) 18米 He111 (亨克尔,Heinkel) 22米 第一章 绪论 1.3 1.3.1 20世纪40年代 • Do17 (Dornier 道尼尔公司) Do17 (Dornier 道尼尔公司) 第一章 绪论 1.3 1.3.1 20世纪40年代 • He111 (Heinkel 亨克尔) He111 (Heinkel 亨克尔)  设计雷达波长50米,相应频率6MHz。  实际应用中发现:6MHz的波长工作不可靠。最后采用 波长13米,频率23MHz,以此为基础产生了 “锁链之家” (chain home)雷达网。 第一章 绪论 1.3 1.3.1 20世纪40年代 • “锁链之家” (chain home)雷达 “锁链之家”(chain home)雷达  英国和德国工程师均发现,对于给定大小的天线,提 高雷达工作频率可以获得更窄的雷达波束,从而获得 更高的探测精度,并缩小雷达体积。 第一章 绪论 1.3 1.3.1 20世纪40年代 • HS-219夜间战斗机 HS-219夜间战斗机  二战晚期,英国和美国水上巡逻机和驱逐舰广泛使用 雷达探测德国潜艇,迫使德国海军在潜艇指挥塔和通 气管上涂敷雷达吸波材料。这是最早的雷达吸波材料。  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护航舰艇上装备的对潜 定位天线 第一章 绪论 1.3 1.3.1 20世纪40年代 • 全木质的 “蚊”式轰炸机,在夜袭德国的空袭中损 失较少。(德国二战末期夜间战斗机上广泛装备雷 达) 全木质的“蚊”式轰炸机,在夜袭德国的空袭中损失较少。 (德国二战末期夜间战斗机上广泛装备雷达)  1947年,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的工程师发现:  一给定目标的雷达截面积不仅取决于波长,还取决 于雷达观测目标的角度  雷达截面积随目标方位角的剧烈变化是由于目标各 个部分的反射波相互干涉引起的  确定了目标的雷达截面积为:  与目标雷达散射能量相当的金属球体的截面积大 小  举例:  B-17雷达截面积为74m2  在某特定方向上,B-17的电磁散射与截面积为 2 74m 的金属球相当 第一章 绪论 1.3 1.3.1 20世纪40年代 • 波音B-17 “Flying Fortress空中堡垒”轰炸机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