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docVIP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doc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选D项。 答案:D 2.(2014·高考浙江卷)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铁路修建……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征兵转饷是矣”可知该官员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故选A项。 答案:A 3.(2014·高考江苏卷)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自然经济瓦解的特征有:纺、织分离;织、耕分离;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农产品的商品化。下管村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剩余产品也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故A项错误。“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符合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故D项正确。B、C两项符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D 4.(2013·高考重庆卷)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图(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解析:从图示看出184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趋于回落,说明英国工业品在华滞销。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故选B项。 答案:B 5.(2014·高考广东卷)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材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解析:第(1)题第一问,抓住“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问可据材料一中“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与材料二中“(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分别概括。第(2)题第一问,材料一、二是从不同地域和不同角度来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变迁的,但都不全面,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可概括出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 材料二: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选择题 1.(2015·梅州质检)下表为鸦片战争初期中国的茶、丝出口量,反映了(  ) 时间 茶(万磅) 丝(包) 战前年平均 5 000 5 000 1845年 8 019 13 220 1851年 9 919 23 040 1853年 10 122 62 896 A.对外贸易稳居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