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怎样判断地球是球体 严格的说,地球不是个理想平球体,而更像一个顶尖底宽的“梨” §1 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地球特征,也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特征之一。 地貌可以根据规模分为四级,每一级都有形态各异的地貌组合。 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貌是在不同的地球内、外营力下形成的,这些营力也可称为地貌营力。 此外, 陆-洋对峙决定了地表形态的总体特征; 多级地形决定了地表形态的具体细节; 此起彼伏是地表形态的基本规律。 §2 内营力与构造地貌 褶皱构造地貌 §3 外营力地貌 流水地质作用全过程 河流地貌:河谷与阶地 沟谷发育过程中,间歇性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发生大量堆积,形成一种半圆锥形的堆积体,称冲出锥 喀斯特(岩溶)地貌?. 地表 风沙地貌:风成沙丘 冰川地貌:冰斗 高原与平原 盆地与丘陵 鄂尔多斯盆地卫星影像 §5 地貌演化 幼年期阶段 壮年期阶段 老年期阶段    准平原: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地表形态趋于平坦的呈面状分布的地区。 多数平原实际上有可能是准平原。    准平原化:形成准平原的过程。 多数平原实际上都经历过准平原化。    夷平面:经过抬升的准平原。 多数夷平面都是不完整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圈层交错 §1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岩石圈:由上地幔盖层和地壳组成的圈层,平均厚度60km,由固态岩石组成。大陆区较厚,大洋区较薄厚。 软流圈(又称软流层或低速层):平均深度60-220km,特点是地震波速明显降低,说明物质处于融熔状态。 地幔圈: 软流圈以下,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平均深度220-2891km。 古登堡面:地幔圈与地核分界面,平均深度2891km地震P波突然变小,S波突然消失。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主要成分为Fe。 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 大陆和大洋地壳的岩石类型 大陆地壳的总质量几乎是大洋地壳总质量的四倍,因此地壳总的化学成分与大陆地壳成分更接近。 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花岗岩质的岩石,但由于沉积岩和未固结的风化物覆盖,在地表出露的岩石仍以沉积岩类为主。 大洋地壳被大洋水复盖。主体为5—8km的玄武质岩石,其上有厚约0.5~2km未固结沉积物。 圈层耦合过程 圈层耦合是当今地球科学中一个热点话题; 对圈层耦合的方式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但都离不开对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的讨论。 有关地内圈层的几个悬念 莫霍面的横向不均一性及其动态的概念 内核差异旋转的机制 地幔对流的困难 板块分布的格局 圈层耦合是如何进行的  莫霍面是地壳-地幔边界。地幔底界大约位于2900km深处,与地核的分界称古登堡面。地幔的总厚度接近2900km,体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26%,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 地幔最上部由坚硬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它们和地壳一起构成了岩石圈。地壳中的资源都直接或间接源自地幔,而地幔中的岩浆、构造活动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地幔的结构与物质组成 上地幔(B层)(60—400km) 岩石圈地幔(B1)上部为橄榄岩,大洋地壳下已观测到这些岩石。在上地幔中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尖晶石都是稳定的,正常地幔中基本无含水矿物,交代地幔中可出现富Mg的云母(金云母)和角闪石。 地幔各分层的物质成分 低速层(B2)通常用部分熔融或断层卸载来解释低速带的成因,它可能是大部分拉斑玄武岩浆的源区,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是一种含云母的橄榄岩,其岩浆来源深度为100~150km。 上地幔下部(B3 220—400km) 致密、刚性,由超铁镁质和铁镁质岩石组成,也是大量碱性玄武岩浆的形成区。   过渡层(C层,400km~670km): 存在于两个地幔不连续面间,即两个矿物的相转变点。在400km深度,斜方晶系的橄榄石变成等轴晶系的尖晶石,密度增加约10%:至600km处,尖晶石分解成更重的氧化物,如方镁石(MgO)、方铁矿(FeO)和斯石英(一种比重达到4.28的高密石英)。   下地幔中物质结构不再变化,地震波速的平缓增加可用物质结构被压缩至较致密来解释。随深度唯一小幅度增大的成分为FeO含量。下地幔的主要成分是MgO和SiO2。其次是CaO和Al2O3。   目前人类还不能直接采取深度超过13km的任何物质样品。除了幔源岩浆及其所携带的少量地幔岩石样品可给地球科学家提供最深达约200km深处的样品外,人类直接研究地幔(及其以下部分)的愿望并未实现。   现今对地幔(及地核)结构和成分的研究主要依赖地球物理资料和陨石的研究成果,不少认识仍有较大的推断成分。 地幔研究现状   在2891km深处(古登堡面)的幔核边界, 地震P波速度的清晰突变,反映必然存在重要的物质成分变化。   地核中最主要

文档评论(0)

wefe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