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阶段(1950~1958): 属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时期。年均出生率约 35‰、死亡率约15‰、自然增长率约20‰。 第2阶段(1959~1961)属出生率急剧下降、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很低的时期。年均出生率约 21‰、死亡率约18‰、自然增长率约 3‰。 第 3阶段(1962~1971)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时期。 年均出生率约36‰(最高的1963年达43.37‰)、死亡率约9‰、自然增长率高达27‰左右。 第 4阶段(1972~1989)属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年均出生率约 21.6‰、死亡率约 6.9‰、 自然增长率降到约14.7‰。据第 4次人口普查显示,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生率达 20.98‰、死亡率为6.28‰、自然增长率仍为14.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中国共有民族56个,即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和基诺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一半文盲在西部地区。西藏、青海、贵州、甘肃、云南、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等10个省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15%,而文盲数却占全国的50%。在农村贫穷落后地区,因贫困产生文盲,又由文盲再导致贫困,已经形成恶性循环。 2005年城乡青年人口受教育状况 二、城镇人口的变化 城镇人口不断增长 * 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市化 人口密度 城镇化 胡焕庸线 中华民族 中国人口 关键词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 人口数量大 人口数量波动上升 停滞不前 周期性波动 稳定增长 直线上升 徘徊上升 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 二、中国人口结构特征 人口的自然构成 人口的社会构成 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 【以新疆为例】 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但 地域发展不均衡 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 从业人口增长快, 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 黑河 腾冲 胡焕庸线 面积:42.9% 人口:95.4% 面积:57.1% 人口: 5.6% 不均衡的 人口分布 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以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引力中心中心, 形成增长导向的大量迁移 以某些地广人稀的省份为中心, 形成资源导向的少量迁移 广东圈 华北--东北圈 华东圈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一、人口密度分布 二、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 主要特征 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人口密度增加与更低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高原人口稀少 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三、胡焕庸中国人口分布界限 的地理意义 自然地理意义 爱辉--霍林河段向西推移 霍林河--榆林段趋向东移 榆林--天水段相对稳定 天水--腾冲段稳定存在 东西部可持续发展模式 工业化/城市化与 环境安全相协调 农业化/城市化与 生态安全相协调 第三节 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 一、中华民族的构成 二、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 二、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 分布特点 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 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地带, 少数民族多居住于山地和高原地带 第四节 城 镇 化 一、城乡人口的变化 城乡人口变化 受教育程度的变化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