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的产生和其发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時期,語氣詞“啊”出現,吸收“呵”和“阿”的功能,表示呼喚、感嘆和反詰等語氣: 三藏見他意思,實有好心,真個像沙門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麼?”(西遊記14) 你和晴雯姐姐好不是啊?(紅樓夢109) 兩位姐姐,看得高興啊,也等我每看看。(洪昇長生殿) 我的袁郎啊!(李漁,奈何天23出) 2.3 語氣詞“嗎”的產生和發展 語氣詞“嗎”先後出現過“無”、“磨”、“摩”、“麼”、“嘛”、“末”等書寫形式。 在中唐以後的詩歌中,有“無”作疑問語氣詞的情況出現: 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李白詩) 幕下郎官安穩無?從來不寄一行書。(杜甫詩) 不知疏野性,解愛鳳池無?(白居易詩) 2.3.1 “嗎”的形音變化 敦煌文獻中,“無”寫作“摩”、“磨”: 將他物已用,思量得也摩?(王梵志詩·借物莫交索) 便爲宣揚得也摩?(妙法蓮華經講經文) 善惠便道:“逢著兒,兒布施;逢著女,女布施;逢妻,妻布施,得罪磨(麼)?”(佚名變文) 宋代,“無”寫作“麼”: 不可拈放汝手裏得麼?(五燈會元6) “遺有不狂者麼?”師曰:“有。”(五燈會元·石霜諸禪師法嗣) 金元,“無”寫作“嘛”和“末”: 東風驚落滿庭花,玉人不見朱扉亞。孩兒,莫不是俺無分共伊嘛?(董西廂卷一) 哥哥,你有此心,莫不錯尋思了末?(拜月亭一折) 清代,“無”寫作“嗎”: 因又向香菱道:“你既來了,也不拜拜街坊去嗎?”(紅樓夢48) 寶玉笑道:“這也罷了,偏又模樣兒也一樣,這也是有的事嗎?”(紅樓夢56) 2.3.2 “嗎”的歷時演變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無”出現在反復問句中,構成“有+名詞+無”的格式: 寧有所中傷死者無?(東漢,道行般若經1) 世間羸瘦,有劇我者無?(賢愚經1) 這類格式中,述謂中心語爲“有”,和“無”正好相對。“無”稱代否定的部分,相當於“無NP”。“無”的實義很明顯,但是“無”之後的賓語省略,爲其虛化創造了條件。 唐代,“無”的句法範圍擴大到一般的動詞謂語,出現在是非問句中,也構成“動詞(+賓語)+無”的格式: 學書弟子何人在,點檢猶存諫草無?(綦毋潛,經陸補缺隱居) 知爾素多山水興,此回歸去更來無?(劉商,送劉寰北歸) 這一類格式中,述謂中心語爲“存”、“歸去”等一般動詞,“無”的語義泛化,不表稱代,而表疑問語氣。 晚唐五代,“無”的句法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小句,謂語前面有助動詞或副詞,表示情態或語氣。“無”出現在“助動詞(副詞)+述謂結構+無”的格式中: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 老去還能痛飲無,春來曾作閑遊否?(白居易,兼呈微之) 這類句子中,雖然疑問程度不是很強,但是說話人的主觀性卻是更強,其結果是,“無”的語法化程度明顯加深。 從以上的句法變化看出,當“無”出現於第一種格式時,專用於對“有”進行否定;出現於第二種格式時,範圍擴大到“有”以外的一般動詞,“無”因而開始虛化;出現於第三種格式時,範圍擴大到“助動詞(副詞)+述謂結構”構成的小句,“無”因而進一步虛化。可見,“無”的語義是隨著句法功能和表意功能的不斷擴展而逐漸泛化,最終完成其語法化過程。所以,“無”的語法化過程就是語義泛化、組合能力增強和句法功能擴展的過程。 所以,語氣詞“嗎”由“無”語義泛化而來。晚唐五代,“摩”替代“無”,宋元到明代,“麼”替代“摩”,清代,“嗎”又替代了“麼”,最後形成今天的樣子。 2.4 語氣詞“呢”的產生和發展 現代漢語中,語氣詞“呢”主要有六種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疑問句,有承前問(功能1)、特指問(功能2)和選擇問(功能3);另一類用於敘述句,在句末有指明事實而略帶誇張(功能4)、表示不變和持續(功能5)的功能,在句中有提請聽話人注意、標記話題(功能6)的功能。 從語氣詞“呢”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用法主要歸於兩類:一是用於疑問句,表示疑問、反問、選擇問等語氣;二是用於陳述句,在句末表示感嘆或誇張,在句中表示提示或標記話題。 “呢”可能是一個多功能語氣詞,直接來源可能是“聻”或更早的“爾”,間接來源可能是“那(哪)”和“哩”。 “呢”最初寫作“聻”。晚唐五代,“聻”(也寫作“口+爾”或“你”、“尼”等),開始用作疑問語氣詞,主要用於承前問和特指問。 承前問(功能1): 峰曰:“莫是當陽道摩?”士曰:“背後底聻?”(龐居士語錄120) 師問黃蘖:“笠子太小生。”黃蘖云:“雖然小,三千大千世界總在里許。”師云:“王老師你?”黃蘖無對。(祖堂集16) 特指問(功能2): 問:“罕如何假?”師云:“不希夷。”僧曰:“作何你?”師曰:“不申哂。”(祖堂集8) 仰山便去香岩處,賀喜一切後便問:“前頭則有如是次第了也,雖然如此,不息眾疑。作摩生疑聻?將謂予造,師兄已是發明了也。”(祖堂集19) 宋代,承前問和特指問功能進一步發展,並出現了用於敘述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