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力系统安全风评估与脆弱性分析
摘 要
电力系统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的生活。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电力系统也日趋复杂和庞大,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也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
行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近些年世界范围内频发的大面积停电事故,使人们深刻
地认识到传统的基于电网稳定性分析的安全评估方法已经不能有效地保证电力系统
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结合我国电力系统的实际,研究建立具有客观性、实用性和
适应性的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电力系统的脆弱性研究具有
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和脆弱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主要
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工程实用化的角度,提出了对电力系统进行安
全风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的新方法。
通过对电力系统大停电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应用事故树分析法将大停电的原因
归类为结构、技术、设备和管理四大要素,并重点对结构、技术、设备三大要素进行
逐层细分,得到了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的四级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
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的基础。文中对指标体系的结构进行了阐述。
指标权重的分配是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的关键。由于电力系统本
身的复杂性,安全风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指标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定性指标。文中利
用层次分析法,实现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权重分配,并用实例比较了不同标度法
对权重分配计算结果的影响。
判断矩阵描述了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关系,因此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程度决定了
指标权重分配结果的合理性。文中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问题进行建模,采用遗传算法
实现了判断矩阵一致性寻优,通过案例计算证明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脆弱性分析的目的是要找出电力系统的脆弱点。文中从复杂电力系统的角度探索
了电力系统脆弱性的定义。在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I
综合考虑四级指标数量及其安全风险评估得分,提出了电力系统脆弱性分析的一种新
方法。并以我国某省网为试点进行了电力系统脆弱性分析。
在论文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本文的不足,并展望了下一步
的研究工作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 安全风险评估 脆弱性分析 层次分析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
遗传算法 一致性优化
II
ABSTRACT
The security of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concerns the security of a nation, the stability
of a society and peoples daily lif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becomes much more huge and complex. Applications of new technology in
electrical network also bring more uncertainties into power systems stability. With the fact
that large area blackouts happened worldwide frequently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raditional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based on electrical network
stability analysis is not adequate to guarantee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Thus, with regar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power system, establishing new
methods of objectivity, practi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