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燃烧超细颗粒生成与控制的实验研究.pdfVIP

煤燃烧超细颗粒生成与控制的实验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煤燃烧超细颗粒生成与控制的实验研究

摘 要 超细颗粒物 PM2.5 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 煤燃烧产生的超 细颗粒表面富集了部分痕量重金属元素 进入大气后 对环境的危害更大 超细颗 粒物的生成机理和排放控制是我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煤燃烧超细颗粒 物的生成机理和排放控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探讨煤种和燃烧温度对超细颗粒 物生成和排放量的影响 验证钛吸附剂对超细颗粒物生成和团聚的促进作用 以及 对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砷的释放规律和污染性抑制进行了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 超细颗粒物的排放量是趋于增加的 并且 随着S 含量的增加 超细颗粒物的排放量也是呈增长的趋势 煤燃烧飞灰粒子的粒 度分布呈典型的双峰分布 实验分析发现超细颗粒物不仅是金属元素通过气化成核 形成 并通过冷凝和团聚过程长大 还发现超细颗粒物的形成主要是高温的C 粒表 面 分散的熔融的 Si Al 化合物不断聚集 成核 凝聚 在 C 粒表面形成球形颗 粒 随着C 粒的不断燃烧 这些表面形成的灰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从C 粒表面脱 落 形成大量的超细颗粒物 钛吸附剂可以有效抑制超细颗粒物的生成 这是由于吸附剂在燃烧的高温条件 下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可以有效地吸附重金属元素蒸气 形成较大粒度的吸附剂 重金属元素聚团 但是吸附剂的效力受温度的影响很大 实验发现钛吸附剂在850 1100 吸附效果最好 并能有效的控制烟气中As 的排放 利用实验和热力学平衡模拟分析了痕量元素 As 在热场中的转化迁徙规律 模 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即随着温度的升高 As 的排放量增加 在还原气氛下 在 1300~ 1600K 温度范围内 As 在气相的含量由 1300K 时的51.82%升高至 1600K 时 的97.28% 而在氧化物熔融体中的含量只有 0.19% 在氧化气氛下 在 1300K 时 As 在气相中的含量为 1.48% 在 1400K 升高为 11.26 在 1600K 升高68.43% 在 1900K 时升高为98.79% 而在还原性气氛中 1300~ 1600K 可以预测48.48~2.72% 的 As 在凝聚相中 关键词 煤燃烧 超细颗粒物 煤种 温度 吸附剂 痕量元素 砷 III ABSTRACT Submicrometer particles (PM2.5) are main pollutants to atmosphere in current China. These submicrometer particles would enrich some kinds of trace elements and would do harm to environment when they are emitted into atmospher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thod are chief problems need to be timely solved. Abundant experimental studies are performed in the article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thod of submicrometer particles. Two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s: coal type and temperature are detailed discussed. Also the effectiveness of vapor-phase sorbent injection on suppression the nucleation mode of the ash particles is examined. Finally, the mechanism of As release is primarily experimentally discuss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

文档评论(0)

zhonglanzhuo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