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现代及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作者:王 薇,孙公凯,杨世忠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 海口 571100)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研究;西医研究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为现代医学疾病概念,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确切的同义病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据其发病规律及临床表现,可归属湿温、温疫、胁痛、黄疸、湿阻、积聚、虚劳等范畴。   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1.1.1 毒邪学说   毒邪致病广泛,顽固难除,病情迁延;易入血分, 耗伤阴血。慢性乙肝多由乙型肝炎病毒经血液传播所致,且病程较长,难于速愈,病势缠绵,具备了毒邪致病的特点,当属中医学疫毒内伏血分之谓,疫毒性质属热,且常易与湿搏结合而伤人,因此,很多医家认为毒邪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1.1.2 正虚学说   中医理论认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是发病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邪只是在正气不足时,才乘虚而入发病。现代纵多医家认为正气虚弱表现三方面:(1)脾虚,乙肝患者常表现有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肢体困重等脾虚之证,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指出: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可见慢性乙肝以脾虚为本。(2)肾虚,脾虚易生湿,而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久病及肾,肾之元气不足则久病迁延,因此肾虚为慢性乙肝迁延难愈之根本。乙肝病毒入侵人体后发病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关,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又来源于骨髓的多功能干细胞,依据中医理论肾主骨生髓,故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与中医学之肾关系密切。(3)肝阴虚,清?王孟英曰:疫证皆属热毒,不过有微甚之分耳。热毒为阳邪易耗气伤阴,邪热久羁肝胆,必然灼耗肝阴,致肝阴血不足,且肝肾同源,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亦可导致肝阴虚的出现,因此肝阴虚是慢性乙肝基本病理改变。   1.1.3 气血学说   肝主疏泄,其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易郁而为病,故有医家认为肝气郁结是乙肝的基本病机。肝木易乘脾土,肝气易横逆犯胃,表现为肝区不适、乏力、纳差、嗳气腹胀、便溏等肝犯脾胃病证;《临证指南医案》云:百日久恙,血络必伤。肝气郁结,气滞血停,湿热壅遏,阻滞脉络,或肾气亏虚,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皆可致瘀血阻滞,反之又加重气机郁结,故临床常表现为面色晦暗,赤缕红丝,胁胀痛或刺痛,胁下痞块,质软或硬,肝掌,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脉沉细涩等血瘀之症。   1.1.4 多因学说   慢性乙肝是由内外多因素合而致病的,内因包括正虚、气郁和血瘀,外因主要是疫毒。内外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赵亮等[1]认为慢性乙肝的发生,以虚为本,脾虚为发病之本,肾虚为迁延之本;以毒为因,疫毒之邪为致病之因;最终致气血运行不畅为病变之本。   1.2 辨证分型   中医的辨证分型是建立在病因病机和临床症候的基础上的,关于慢性乙肝的临床证型很多且存在较多不同观点,目前尚无统一的共识,因此,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不便。张存理[2]将慢乙肝分成湿热中阻、湿热较盛,余邪不净、肝阴亏损夹毒、热蕴血分、痰湿瘀阻、脾肾渐亏,气血不足6型治疗;石海澄[3]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脾肾亏虚、肝郁血瘀4型进行治疗;李洁等[4]查阅1990年~2004年慢性乙型肝炎有关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献,逐篇筛选后,得出文献71篇,总共10606例,涉及证型有78种之多,出现如此多的中医证型,主要是与中医证型所包含的症状特有的不确定性和难于计量有关,经1991年12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讨论,根据证候,按脏腑为纲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5型。2001年南宁第十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进行了部分修订,在上述5种证型中加了正虚邪留证,删除了脾肾阳虚证。杨丽沙等[5]按中医诊断学及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标准将其分为 10型:肝郁脾虚型; 脾气虚型; 肝肾阴虚型;肝郁气滞型;心肝郁热;肺脾气虚型;肝血虚型;湿热内蕴型;气阴不足型;血瘀型。马桂英等[6]将其分为:肝肾阴虚, 痰郁阻络型;肝郁脾虚,湿阻阳遏型;脾肾两虚, 伏毒内陷型;肝胆湿热,疫毒蕴结型。各学者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的辨证分型虽然还是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基本上都包括有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4种证型,有待进一步统一认识,以推动中医在乙肝这种疾病的现代研究和发展。   1.3 治法方药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多从清利解毒、扶正补虚、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等方面着手论治,取得一定的效果。   

文档评论(0)

chqs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