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部分舒适健康高效.ppt
3. 位置和地理纬度: 1. 2 建筑遮阳 巴黎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 ——让·努维尔 像光圈一样调节的采光遮阳窗 1. 2 建筑遮阳 巴黎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 ——让·努维尔 像光圈一样调节的采光遮阳窗 1. 2 建筑遮阳 1.2.2 遮阳构件尺寸计算 1.2.3 遮阳设施构造设计要点 图1.5-32 遮阳构造示例 1. 2 建筑遮阳 ① 遮阳的板面组合与构造 设计者应在满足遮挡直射阳光的前提下,选择对通风采光、视野、构造和立面处理等更为有利的板面组合形式。 ② 遮阳板的安装位置 遮阳板的安装位置对防热和通风的影响很大 1. 2 建筑遮阳 室内百叶和布帘吸热 紧贴墙壁遮阳板影响通风 ③ 材料与颜色 为减轻自重,以采用轻质材料为宜;另外要求坚固耐久、轻便灵活、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要小、内表面的辐射系数也要小。 颜色对隔热效果的影响:以安装在窗口内侧的百叶板为例,暗色、中间色和白色的对太阳辐射热透过的百分比分别为:86%、 74% 和62%。 因此,遮阳板朝向阳光的一面,应涂以浅色发亮的油漆,而在背阳光的一面,应涂以较暗的无光泽油漆,以避免眩光。 1. 2 建筑遮阳 1. 2 建筑遮阳 遮阳一方面可以隔热降温,同时又对采光、通风有一定影响。在很多地区,夏季需遮阳而冬季又需要有日照,因此理想的尺寸应是根据当地冬季和夏季的太阳高度角变化分别计算,使其在室内过热时有满窗遮阳,而在低温时又有足够的日照 1. 太阳与建筑 1.3 太阳能的利用 在建筑上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包括:一是太阳能集热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提供生活热水、采暖等。二是太阳能光电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1.3.1 太阳能集热系统 主动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热传递装置和交换器,蓄热装置和热量供给装置。 主动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可分为热风采热式、热水采热式和太阳能空调。 1.3 太阳能的利用 1.3.1 太阳能集热系统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可分为直接受益式、集热墙式、附加阳光间式、屋顶池式。前三种应用比较广泛。 1.3 太阳能的利用 1.3.1 太阳能集热系统 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可分为热风采热式供热、热水采热式供热和太阳能空调。 主动式太阳能供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热传递装置和交换器、蓄热装置和热量供给装置。 1.3 太阳能的利用 1.3.2 太阳能光电集成建筑(BIPV) 太阳能光电集成建筑又称光伏集成建筑,如太阳能光电屋顶、太阳能电力墙和太阳能光电玻璃。 太阳能房 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热水,太阳电池板提供生活用电,通过对建筑方位的选取及设计,使建筑能够实现最佳采光、采暖,达到夏季凉爽,冬季保暖的目的。 1.3 太阳能的利用 德国弗莱堡太阳能小区——罗尔夫·迪斯 太阳船社区 向日葵住宅 1.3 太阳能的利用 洛杉矶水电局停车场太阳能板遮阳蓬 加州州立工艺大学光伏系统太阳能房 1.4 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 1.4.1日照标准 1.5-2 1.4 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 1.4.1日照标准 现有的国内日照分析规范,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日照相关条文为代表,国内大多数城市在执行日照规范时都以此为根本。其内容如下: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1.5-2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老年人居住的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的标准降低。 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的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1.4 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 其他建筑日照标准 1,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2,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标准; 3,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 1.4 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 1.4.2 日照间距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 * 建筑热环境 绪论 第一部分 人·建筑·气候——基于人的考虑 第二部分 材料·构造·围护结构——基于技术的考虑 第三部分 建筑·形式·细部——基于设计的考虑 第四部分 舒适·健康·高效——基于未来的考虑 第四部分 舒适·健康·高效 1. 太阳与建筑 2、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 1.1 日照的基本原理 1.1.1 阳光的作用 1.1.2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1.1.3 棒影日照图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2 建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