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思维特性.doc
艺术思维的特性
(2005年2月25日,台南成功大学)
余秋雨:
大家晚上好!
我这次在台湾各地演讲,基本上都是旧地重游,但台南是一个例外,第一次来。成功大学早就闻名,我在文学界的朋友白先勇、龙应台都在这里读过书,另一位年迈的教授苏雪林女士,我虽未曾谋面,却也知道她在这里安静地度过了晚年。
刚才校长告诉我,今天来听讲的,除了成功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外,还有大量校外的朋友,其中包括不少杰出的企业家。按照演讲主办者事先的安排,我今天要专门谈谈艺术的问题,这似乎太专业了一点,但我想还是合适的。因为现在大家都在担忧的人文沉沦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艺术情怀的失落。这一点,与任何人都有关系。
艺术情怀的失落,并不是接触艺术的机会太少。相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升,人们接触艺术的机会更多了。在电视上就能看到各种电影,在网路上就能阅读大量小说,各个城市也都肯花钱建造剧场、博物馆和美术馆 …… 除了这类正统艺术的展示之外,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在古董拍卖、服饰设计、家居装修等等场合与艺术问题相遇。总之,作为一个现代人,早已时时刻刻处于“审美包围”之中。
这是一件大好事,是无数远比我们高雅的前辈连梦想也不能抵达的福报。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现代人身处艺术之林却并不真正懂得艺术,审美感知稀薄、疲顿、保守、平庸。他们的艺术欣赏,大多采取逢场作戏、走马观花的态度;他们的艺术判断,大多采取实用主义、潮流主义的标准。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通过教学来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但在学校里,更遗憾的事情发生了。一般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着重于艺术的历史和知识,专业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着重于艺术的制作和技能,这中间少了一项最根本的基础:艺术思维和艺术感觉的培养。
与艺术有关的知识思维和技术思维,并不是艺术思维,更不是艺术感觉。我们一定见过很多这样的朋友,他们能详细地讲述莎士比亚的生平、法国印象派的历史、莫扎特和肖邦的死因,但在现实的剧场和画展上,却无法对一个场景、一种旋律产生敏感和激动。他们没有能力对眼前的艺术作品作出第一判断,听到有人作出了判断,他们则能引经据典地进行长篇论证。这种引经据典,不是艺术思维。
更多的朋友是,生活已经走向现代,观念也已经比较超前,但艺术思维却仍然非常狭隘。他们还是在寻找一个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还是在讨论一部历史剧是不是符合“历史真实”,还是在气恼一幅现代派绘画让民众无法“看懂” ……
在这种情况下,可怜的艺术,一会儿被拉入学理领域,一会儿被拉入政治范畴,一会儿被拉入娱乐圈内,一会儿被拉入古董拍卖行的价码之间,一会儿被拉入茶后饭余的闲谈之中,始终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地位。
因此,我觉得,在人们全力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潮流中,应该有人多谈谈艺术,让正常的艺术思维成为当代 社会思维的一部分,让我们身边的“审美包围”不再仅仅是一种附庸风雅的点缀。
今天我抛砖引玉,先谈几点艺术思维的特性,供诸位参考。
第一,艺术思维的重心是直觉形式。
艺术思维在本质上不是理性思维,它的起点是感觉,它的终点是形式。
我们面对艺术,不管是欣赏还是创作,首先需要打开的是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分析、知能、推断。这就像我们面对一个美景,总是立即地、整体地、本能地 直觉到它的美,而不是通过分析才获得美的认识。事实证明,任何对美景的理论分析总是苍白无力的,而且越是美的地方越是无法分析,而许多不美的地方反而处处符合美的分析。
艺术评论家们总是说,某个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在运动状态中保持了宁静”,“在粗犷背景下刻画了细腻。”这种分析我们已司空见惯,但终于有一天我们才疑惑起来,因为发现 世上多数丑陋的作品也是有动有静、有粗有细的。其他诸如“平衡是美”、“不平衡是美”、“完整是美”、“残缺是美”等等大判断也是这样,不仅互相抵牾,而且与丑完全划不清界线。那么,要这种分析和判断有什么用呢?
原来,许多思想大师对此早有论断。黑格尔说:“知性不能掌握美”。柏格森说,所谓分析,只是借助于一些人所共知的概念来“包围”美,而不能抵达美;只有直觉,才能与美溶成一体。因此,美不美的问题,只有在感性直觉中 才能成立,才有价值。
但是,人的感性直觉是各别的、零散的、处于不同等级间的,怎么才能把它们召集在一处,产生共鸣?这就是要靠形式的魔力了。这种艺术形式,被苏珊 ? 朗格说成是“生命活动的投影”,被克莱夫 ? 贝尔说成是“有意味的形式”,可能是一个形象,可能是一个场景,可能是一组线条和色彩,也可能是一种旋律,但都必须具有高度的收纳功能和发射功能,成为感性直觉的凝固造型。
我把直觉审美形式看成是艺术的本质,因此在《艺术创造论》一书中为艺术制定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艺术素养,主要体现于他对审美形式的直觉敏感。人类要获得的艺术训练,也应该集中在这个方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