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_跨世纪的世界格局(ppt).ppt
民族矛盾——巴以冲突 北京时间2003年3月20日凌晨,美英对伊拉克开始实施军事打击,巴格达市区发生爆炸后起火。 美“摩比尔湾”号巡洋舰 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攻击伊拉克。 美军坦克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 法国总统希拉克 在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后,法、德、俄领导人公开发表讲话,反对美国单边行动。 德国总理施罗德 俄罗斯总统普京 多极力量对美国单边主义的牵制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多极化趋势格局下中国政府的立场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缓和与动 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 荡 并 存 时代主流。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海湾战争、 美国轰炸南联盟等。 特点:多极化趋势增强。 多 极 化 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趋势加强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 影响 济新秩序;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苏联解体 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国内局 面混乱。 步骤 ②“8.19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③独联体于1991年12月成立,苏联解 体。 影响:两极格局瓦解 知 识 归 纳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崩溃。 两极格局的结束,一方面使“一超多强”格局呈现的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世界形势发生新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建立和平、民主、多样化的国际社会的理想还任重道远。 *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职,并将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苏联解体。 导入新课: 猜一猜戈尔巴乔夫的表情在诉说着什么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余年之久的苏联国旗落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从地球上消失了。 苏联的解体,不仅给原苏联各共和国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的冲击,而且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为什么会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将如何发展? 世界形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二、缓和与动荡并存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背景、指导思想、主要内容、重大影响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8.19事件” (3)苏联解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 3.两极格局的瓦解( 原因、标志)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可以对这一改革有不同评价。如: 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正确的 ——因为不从根本上进行体制、制度的改 革,苏联就没有出路;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操之过急。 然而我却至今对1985年春天开始的民主改革的历史正确性确信不疑。国家复兴和国家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其复杂程度大大超过了原先的一切预料。业已完成的事情应当得到应有的评价: ──社会获得了自由,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解放。这是最主要的成就,我们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因此也尚未学会利用自由。尽管如此,已经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消灭了那个早已使我国无法成为富足安康、繁荣昌盛国家的极权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告苏联公民书》 戈尔巴乔夫改革 简述苏联解体的过程,分析苏东剧变的实质。 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由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 制度。 多 党 制 “八 ? 一 九”事件 “独 联 体” 成 立 过程: 苏联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