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尼尔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影响.docVIP

浅析奥尼尔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奥尼尔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影响.doc

浅析奥尼尔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 ——以《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作品被大量翻译引进中国。曹禺发表过一则谈话,表达自己对奥尼尔作品的接受和喜爱,其中,他特别提到奥尼尔的名作《榆树下的欲望》“资产阶级家庭争夺财产是一个普遍的主题。在奥尼尔的笔下,真正的爱与对财产的贪婪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年轻的爱碧为了表明她对丈夫前妻之子伊本的爱情,把两人的私生的孩子掐死。爱情似乎胜了,但伊本却和她遭受了罪恶的惩罚。剧中每个人物都充溢着鲜明的美国乡土味。刻画人物即深又狠,两种欲望激烈的争斗,残酷性使人战粟,使人觉得奥尼尔对人生的探索多么深透。”可见,曹禺对《榆树下的欲望》这篇剧作的喜爱。此后,曹禺创作的第一部戏剧《雷雨》可以说是这部剧引进中国的翻版,当然外国作家与中国作家纵使作品上出现多大的吻合相似性,但是在根源上的心理因素,民族无意识的影响,宗教文化的差异,地理环境、人文政治背景的不同等,都会使作品呈现出趋近本民族自己文化的景图。所以本文主要从悲剧形态、父亲形象、后母形象、背景环境描写四个方面简述《榆树下的欲望》对《雷雨》的影响,以及曹禺的《雷雨》对其中国化的接受运用。 一、悲剧形态 两位都是关于悲剧戏剧的大师,对悲剧都有深刻且明晰的理解,移进作品中则成为浓浓地化不开的宿命意识和无可奈何的悲剧结尾。似乎这就是天意,这就是无法逃避的现实。亚里士多德的认为悲剧在于行动,所谓的命运悲剧是人的无知所导致,而这种无知所引起的一系列悲剧会像多米洛骨牌一触即发,难以遏制,最后的结果使人感到极端的难以接受、震撼和莫名的压抑,当这种情绪得到疏导释放,人就得到净化和升华。奥尼尔和曹禺的悲剧主题都在于对非理性、不可知的生命欲望所导致的人性变异,而变异最后的毁灭正是对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多为悲剧。在他看来,宇宙间弥漫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我常常深切地意识到一种潜在的力量······一种神秘力量——同时也深切地意识到人的一个永恒的悲剧:人为了使这种力量表现自己,而不是象动物一样,成为表现这种力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件,然而又是导致自我毁灭的斗争。”奥尼尔想要表现的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是由上帝操控。每个人的命运,源于现实而又远远超越现实的人类根性,即“生命原欲的冲动,潜意识层面的欲望本能冲动与现实中的不可能实现构成了人的悲剧根源。”而曹禺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越挣扎,越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能够改变自己,自己能够拯救自己,义无反顾地奋斗,结果将自己死亡的结越绕越深,一步步走向毁灭。这里可以看出两人的悲剧性都在于反抗后的毁灭,前者的悲剧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人对物质钱财的贪欲和欲望在潜意识层面冲撞,这些支撑着奥尼尔作品中人的行为,从而人物关系都出现对立反抗,最后导致了悲剧。而后者的悲剧是在封建伦理压制下的悲剧,潜意识层面中的非理性冲动,正是悲剧的制造者,人物本能欲望同文化传统对个体生命的双重扭曲和控制。 《榆树下的欲望》中父子反目,母子乱伦,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后母不像后母,我想都不是最大的悲剧。他们是资本社会发展出来的异物,是清教式财欲的结果,这可以指责社会,可以讽刺经济资本下人物亲情的淡薄,顶多是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割裂。而里面最大的一组悲剧在于母与子的矛盾,爱碧为了情爱的长存亲手扼杀了自己的儿子,在情欲面前抛弃了母爱,是自身人性的搏斗,是人性的冲撞,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最后欲望战胜了母爱。而原本以为的爱情最后得到的是伊本惊悚的狂怒,伊本毁灭了爱碧,也毁灭了自己,冷静下来的自己无法放下对爱碧深入骨髓的爱,两人共同进入埋葬生命的监狱。奥尼尔笔下的悲剧不是用死亡这种血淋淋的方式达到虚空,从而看到人世的可悲和生命的脆弱,在西方失去自由便是失去一切,死亡只是回家,是回到上帝的怀抱,对他们不是结束而是洗礼。因此在剧作的最后的毁灭是爱碧和伊本进去监狱,凯勃特死守着他全部的财产,也不知是他守住了钱财还是钱财画了一个牢笼,将他牢牢地束缚住,都以自由的丧失作为发人深思的结局,这便是美国的悲剧。 再看曹禺的《雷雨》,父与子的矛盾,夫与妻的矛盾,母与子的矛盾,兄与妹的矛盾,处处皆是矛盾,处处皆是紧张,在强大的矛盾张力前,将人撕成一片又一片。里面每个人都是一出悲剧,周朴园是家长封建伦理制下的一个悲剧源头,正是他所规定的礼法压抑着这一切的矛盾,到了顶点时所有的冷空气骤然聚集爆发,带着毁天灭地的力量席卷一切,恰如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电闪雷鸣中摧毁一切,亲情、爱情、财富、痴情、纯真、欲念······他们所有人冥冥之中都被不可知的命运牵扯,一个又一个地走进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