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中后期阶段油藏描述.ppt

  1. 1、本文档共1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开发中后期阶段油藏描述.ppt

3.骨架颗粒的侵蚀作用 注入水对储层孔道的长期冲洗,会使矿物颗粒受到侵蚀,这种侵蚀作用一般发生在大孔道中,侵蚀的结果便是使大孔道更大、更为畅通。 一、陆相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基本特点 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流体非均质性及注水开发条件等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地,陆相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具有下列特点: 残余油饱和度与孔隙非均质程度密切相关,如胡状集油田胡12块沙三段油藏,残个油饱和度与孔喉均质系数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即孔间矛盾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大。 微观规模残余油的分布形式多种多样,至少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呈簇状分布于水驱不到的孔隙或孔隙群中;②以薄膜形式吸附于颗粒表面;③以油滴形式卡段于孔隙喉道中、颗粒表面的坑凹处等;④被粘土矿物吸附;⑤在孔隙的一些特殊部位残留下来。 3.构造高部位的水动力“滞留区” 由于注入水常向低处绕流,如果构造高部位无井控制则可能造成水动力滞留区,注入水驱替不到,从而形成剩余油区。 如胡十二块沙三中9、10两砂组在中部地区处于构造的高部位,北东和南西地区处于构造的低部位,并且靠近西边石家集断层处的区域为构造高部位。这样的构造格局使得该层系中间区和西区的水淹程度普遍较低,剩余油饱和度较大;北东和南西地区水淹相对严重,剩余油饱和度较小。 4.封闭性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 在封闭性断层附近,往往会形成注入水驱替不到或水驱很差的水动力滞留区,在这类滞留区,可形成剩余油分布区。 例如胡12块s3中9-10油藏北部构造相对简单,南部有10余条6~7m的羽状小断层,这些断层影响油水运动,使得断层附近存在死油区,剩余油饱和度较大。 (三)己动用油层内未动用的厚度 由于层内非均质和流体非均质性,造成油层内部的水洗差异,一部分储量动用很好,一部分则动用很差,从而在垂向上形成剩余油段。 1.厚油层渗透率韵律性及非均质程度造成的剩余油分布 就厚油层而言,由于渗透率纵向上的差异,可导致水驱油效率的差异。相对高渗层中的孔道相对较大,这些阻力较小的较大孔道为水流的主要通道,注入水就先沿着这些孔道向前推进,并造成注入水过早地在生产井突破,而剩余油则主要分布于低渗层中。 图5—28反映了胡12块沙三段油藏微观水驱模型高、低渗复合层的水驱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从图可以看出,高渗层水驱油效率高,而低渗层中则有剩余油分布。 渗透率韵律不同,其水淹形式也不同。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不同,其水淹状况亦有差异,因此层内不同部位的储量动用状况也有差异。一些动用较差或基本未动用的油层部位,则出现了剩余油的分布。 (1)正韵律油层:高渗透层位于底部,注入水沿底部突进快,水淹严重,含水率上升快,而顶部水淹效果差,剩余油分布多,使得这类油层开发效果较差。在胡状集油田,正韵律层多分布于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微相中。 如胡检1井S3中-6小层处于分流河道,具有正韵律的特点,顶部主要以未水洗、弱水洗为主,少见中水洗,水驱油效率低,仅有21.32%;而底部则主要以中—强水洗为主,水驱油效率为59.3%(图5—29)。 (2)反韵律油层:注入水首先沿顶部推进,随着注入水的不断增加和重力和毛管力作用,水驱厚度逐渐扩大,下部中低渗透层逐步受到水驱,造成纵向上水线推进比较均匀,水洗厚度大。反韵律层多分布于河口坝、滩坝等相带,这些相带上的油井具产量高、递减慢,含水上升慢的特点,一般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低。如胡检1井S3中8-5小层处于河口坝微相带上,具有反韵律的特点,一般顶部为强水洗,平均驱油效率为72.75%;底部以中—弱水洗为主,平均驱油效率为41.97%。整个小层水洗较均匀,剩余油分布较少,剩余油饱和度只有24.08%,平均水驱油效率为61.24%。 (3)多段多韵律的厚油层。水洗特点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韵律和反韵律之间。 大庆油田的试验资料也说明了不同韵律厚油层具有不同的水洗效果(表5—9)。 2.粘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 由于油水或油气的密度差和粘度差造成水驱油前缘向油层底部突进,从而使得油层内部分厚度动用程度低,影响水淹厚度系数,形成剩余油段。 胜利油田曾做过相关的 数学模拟。在不考虑重 力、毛管力的情况下, 不同的油水粘度比对水 驱油厚度的影响不同 (图5—30)。从图中 可以看出,油水粘度比 越大,无水期淹厚度系 数越小。 3.气锥和水锥 对于具有底水或气顶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水锥和气锥的形成,使得油层内许多油采不出来。这时在采油井中观察不到有不出油的厚度,但在离油井一定距离就有未水淹厚产,造成井间存在剩余油区。目前正在发展的水平井技术是开发油层厚度大、具底水或气顶的佃层且延缓水锥或气锥形成的有效技术。 (四)水淹层中微

文档评论(0)

只做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