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国留学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docVIP

清末民初中国留学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民初中国留学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doc

1、标题:《清末民初中国留学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教学设计 2、高中历史人民版全册 3、资源类型:论文 4、来源分类:原创 5、资源作者:邢瑞,宝鸡市高新开发区高新大道29号宝鸡中学。电电子邮件ydxingrui@126.com 清末民初中国留学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留学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间培养出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他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民族危亡空前严重的历史转折关头诞生且逐步成长壮大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知识群体,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新生带。清末民初之际,中国有志青年纷纷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开始了他们寻求真理,汲取新知的艰苦历程。这一具有里程碑的留学运动不是偶然的,而是20世纪前后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较好的家庭教育及相对殷实的经济基础为留学活动提供前提。 清末民初之际的留学生,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素有耕读传家之风,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留日学生张季鸾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张楚林,为光绪三年(1877)丁丑进士。他“终生儒素,不苟取与。与人厚,自治严,工文辞书法,未尝自诩,教子孙专志经史,其风操如此”。其母也粗通文墨。在严父慈母教诲之下,先后从师榆阳书院田善堂、关学大师刘光蕡,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其留心经世学问,立言在天下,固早有所受至也”。米脂杨家沟马氏家族四世系马云风历多识广,为了维持后嗣能持续发展,光倡读书求学。他为子孙们办起私塾,聘请当地知名教师,严厉督导子孙学习四书五经和孔孟之道。马云风三世孙马嘉乐“注重子孙求知图强,积极参加科举,求取功名富贵,光宗耀祖。此外,清末民初的陕北留学生要么出身于仕宦之家,要么成长于地主商人门户,家道比较殷实。陕北马氏家族马嘉乐时继续尊崇先祖云风经营方式,不断扩大土地占有面积,时已拥有土地七千余响。这些留学生青少年时代接受了比较扎实的正统教育,使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修齐治平”,“学而优则仕”成为其人生追求的基本内容和人生价值的基本取向。且他们有接受良好教育的物质条件,也具备了以后游学海外的经济基础。这些为后期的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新式学堂中对西学的朦胧认识为留学活动奠定知识和思想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一向不被中国人放在眼里的日本把清廷打得大败,一时山河顿异,悲风骤至。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认识被洋务派呐喊了多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于是忍痛接过来他们曾经反对过的戊戌君子们的口号,叫嚷变法维新,实行“新政”。兴学堂,学西学最终取得合法地位,有了制度保障。一时间,全国各地新学堂遍兴,西学备受重视。新式学堂内部开设的课程与日本明治时期学堂所开的课程相类似,有经史、国文、地理、格致、算学等主课,另外还有英文、图画、音乐、体育等辅助课程。新学堂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法打破了传统,改变了学生思想观念。清末民初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教育革命,“开社会风气,促进思想解放。不满意举业,不满意经书八股,追求新知、社会实业和社会改良的新风,在僵化、封闭、陈腐的知识界、官场乃至整个社会上吹拂开来”。使有志青年有条件享受这一新兴的教育资源,不断开拓其视野,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懂得自身的责任。他们在新式学堂中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体现了学优入仕的人生目标,而且加深了对西学亲身的感受和认识,特别在民族危亡日益严重之秋,逐渐体会到西学的价值和意义,对激发其爱国思想,转变其人生观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最终走上留学道路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三)、传统功名思想是留学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丙午科开始,所有乡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随着朝廷宣布结束中国的科举制度,旧社会主要的大一统的制度被废除了。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持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是攫取特权和向上爬升的阶梯,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由于它被废除,整个社会丧失了它特有的制度体系。”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等于砸烂了知识分子原来读经做官的饭碗,堵塞了传统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途径。于是,当传统的读书—考试—做官的晋升之门被关闭之时,使他们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正当此时,朝廷在关闭科举入仕之门时又打开了海外留学之窗。正统思想依然弥漫头脑的知识分子在一度苦闷、彷徨和无奈的沉沦之后,又自然地升腾起一线希望,自然地以出洋留学为作官进阶的捷径。正如当时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呈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同时,科举制废除后,从清末到民国临时政府,再到北洋政府,使高等教育制度代替科举考试、学位代替科名、新学代替经学,虽然考试制度几经变革,选才方式发生变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ly8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