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茉莉花》的前世今生——都市文化报、铁军、中国剪报.docVIP

277《茉莉花》的前世今生——都市文化报、铁军、中国剪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77《茉莉花》的前世今生——都市文化报、铁军、中国剪报.doc

《茉莉花》的前世今生 吕道峰  当笔者将这首的小词呈给何仿老人时,这位74岁的著名军旅作曲家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用几乎颤抖的声音说:“你写的是我心爱的《茉莉花》呀!整整六十年了,从我搜集到这首《茉莉花》到今天,已整整过去了一个甲子的岁月哪!”   何仿,国家一级作曲,前线歌舞团原团长。原籍安徽天长,现定居南京。1941年春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淮南大众剧团,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在几十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五个炊事兵》、《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我的名字叫中国》、歌剧《大翻身》等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屡获殊荣。然而人们最熟悉的,却是经他搜集整理加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望着窗外淅沥冬雨中的南京城,老人的思绪又飞到了抗战烽火连天的60年前……   1942年冬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华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新四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当时,何仿只有14岁,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一名文艺战士。奉上级命令,何仿随团来到江苏的六合、仪征一带开展反扫荡的宣传工作,其时,正值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不久,部队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同志指示剧团要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深入到群众中去,向人民学习。于是,在繁忙的反扫荡宣传之余,大众剧团的团员们走村串户,向人民大众学习民间艺术。小何仿就是其中劲头颇足的一个。   只有十几人的大众剧团走一路,演一路,不久就来到六合八百乡的金牛山下,在一个小村庄驻扎下来。这里山灵水秀,民风淳朴,相传曾为朱元璋童年牧牛处。何仿他们晚上演戏,白天就抽空寻找当地的民间艺人采风。一个雨天的早晨,何仿从当地人处得知几里外有个民间艺人,不但吹拉弹唱是一把好手,而且有一肚子民歌。如获至宝的何仿立刻寻访过去,在一座茅屋里,何仿见到了这位三十多岁的艺人。   艺人是个瘦高个。听说是新四军队伍来的人,很是热情。闲聊之中,他问何仿有没有听过《鲜花调》。何仿摇了摇头,艺人说,这歌清道光年间就有人唱,蛮好听的。说着,艺人从墙上取下一把“四胡”,边拉边以男声女腔唱起来:     何仿一下就被这优美动听、婉转悠扬的旋律打动了。他请艺人一句句地教唱,花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简谱记下了这首歌。接着又向艺人学“行腔”,很快按艺人的方法准确地唱了出来,韵味十足,感情丰富。   艺人很吃惊,他想不到这孩子似的新四军居然这么有天份。当然他更想不到,《鲜花调》后来会变成了《茉莉花》,会从一个小山村唱红了全世界。   1957年,已是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受命组织排练率合唱队节目的随团赴京参加全军文艺调演。在演出中他除了指挥两组大合唱外,还打算组织一个四人女声小组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苏三地各一首民歌。安徽、浙江的民歌很快定下来了,江苏民歌一时却定不下来。何仿想到了战争年代中无暇顾及,但却始终印刻在脑海中的那首《鲜花调》。   然而,《鲜花调》虽然动听,但毕竟来源于民间,创作上不免粗糙,歌词前后形象不够统一,而且情歌色彩颇浓,显然不适合女战士演唱。何仿经过反复考虑,对《鲜花调》动了“大手术”,将歌词中三种花改为一种花,更改后的歌词为:    改动的歌词集中了意像,在茉莉花上做足了文章,把少女们爱花、爱美,惜花、怜花、羞怯、腼腆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曲子保持了原来的基调,但前后作了增补,特别是结尾加了拖腔,使其更为明朗、欢快、热忱。   词曲改定后,何仿组织了认真的排练。他要求演唱者展开想象: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女来到花园里,一下子被绿叶白花、香气清洌的茉莉花吸引了,起兴句“好一朵茉莉花”用赞叹的语气来唱,第二句“好一朵茉莉花”在音调和语气上均有所加强(原民歌曲调重复,较平)。第三句“满园花草”热情、真诚的赞颂,“香也香不过它”轻柔、含蓄,先顿后连,好似品味茉莉的芬芳。第四、五句则要反映出少女的爱花怜花、欲采又止的心理状态。第二段结束两句则要表现少女的纯真的感情和羞涩的心态。第三段速度稍快,更热情、明快,结束句“不发芽”速度渐慢而自由,唱得悠扬婉转、感情真挚,一气呵成,而连中有顿,结束音调作延长处理,使人回味无穷,反映出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茉莉花”在北京一炮打响,随即受到中国唱片社的青睐。不久,由陈鸿虹、宋桂英、计秋霞、李小林四人女声演唱的民歌《茉莉花》被正式录制成唱片,从此确立了她在中国乐坛的地位,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   “文革”期间,《茉莉花》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了十年。   1981年,时任前线歌舞团团长的何仿又对“茉莉花”进行了新的艺术尝试。他让前线歌舞团青年歌唱家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