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饮食化批评渊源论.pdf
维普资讯
第4l卷第3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41No.3
. Journalofji~7,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Jun.20o8
2OO8年 6月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饮食化批评渊源论
陈 军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1)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中普遍存在着喜好借用饮食譬喻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缘由-q.-~g.哲学
之维:知行合一的理论品格;存在之维:异中见同的文化型态;美学之维:味感与意感的审美互通等层面进行透
析。 ,
关键词:文艺学方法论;饮食;文学艺术;譬喻法
中图分类号 :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8)03-0045.05
OriginTheoryofChineseAncientLiteratureand
ArtCriticism byDiet
CHENJun
(SchoolofLiterature,Yan Il0IlUniversity,Yang小0tl,Jiangsu22-5001,China)
Abstract:Therearethemetaphorphenome nabydietinChineseancientliteraturenadartcriticism.
ThereasonsforitCna benaalyzedfrom followingaspects:firstly,theaspectofphilosophy:thehteoretical
qualitycombiningknowledgenadbehaviors;secondly,hteaspectofexistence:hteculturaltypeexisting
htesimilaritiesin htedifferences;htirdly,hteaspectofaeshtetics:hteresonnacebe tween tastenad
meaninginaeshtetics.
Keywords:mehtodologyofliteraturenadart;diet;literaturenadart;mehtodofmeatphor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喜借用各种各样的譬喻,如动物、植物、人体、建筑、绘画、棋艺、药剂、金融、剧场、音乐等,其
中尤以饮食为著。汉代王充用饮食譬喻古今态度上的偏见:“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之业,蜜酪
辛苦。”[1](超《奇》)晋葛洪用饮食譬喻真识见之内涵::“变化不系滞于规矩之方圆,旁通不凝阂于一途之逼促。是以偏嗜
酸咸者 ,莫能知其味。”J(卷32)唐司空图用饮食譬喻诗需有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
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 ,凡足资于适 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成也 ,止
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 ,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_3J(卷2,与《李生论诗书》)宋欧阳修用饮食譬喻梅
尧臣诗之余味:“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又如食橄榄 ,真味久愈在。”_4J元胡祗通用饮食譬喻滑稽诙谐之创新 :“醯盐姜
桂 ,巧者和之,味出于酸咸辛甘之外,El新而不袭故常,故食之者不厌。滑稽诙谐,亦犹是也。拙者踵陈习旧,不能变新,
使观听者恶闻而厌见。”_5(P273)明谢榛用饮食譬喻博采众长:“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 ,若易牙以五味调和,则为全味
矣。”_6J(卷 I)清袁枚用饮食譬喻知诗之难:“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