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簋与唐伯侯于晋》,朱凤瀚,《考古》,2007年第3期-先秦史研究室.docVIP

《公簋与唐伯侯于晋》,朱凤瀚,《考古》,2007年第3期-先秦史研究室.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簋与唐伯侯于晋》,朱凤瀚,《考古》,2007年第3期-先秦史研究室

公簋试读 王泽文 按,原文發表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一輯(線裝書局2008年,第227至238頁),現節選部份內容。 朱凤瀚先生在《考古》2007年第3期发表《公簋与唐伯侯于晋》一文,介绍了一件新见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公簋,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从朱先生释文)“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公簋对研究晋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学勤、李伯谦、林沄、孙庆伟等诸位先生随后撰文讨论。此外,有多位先生在专题会议上也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文谨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点补充看法。 一、公簋的形制与纹饰 略。 二 公簋“唯王廿又八祀”所属王世 朱凤瀚先生首先将公簋和簋进行比较,认为就形制纹饰方面而言,属于商末至西周早期;接着考虑到铭文内涵与字体,应归于西周早期;若再从铭文书写形式看,应当属于西周早期中段时,具体而言,应即西周成王、康王时期。对公簋所属王世的讨论,主要依据铭文及相关金文和传世文献。朱先生分析了公簋的纪年属于成王或者康王的两种可能性。李学勤先生将公簋的纪年置于康王。李伯谦先生则认为将公簋的纪年理解为成王纪年更为合理。 笔者目前倾向将公簋置于康王世的意见,理由如下。 如大家已经揭示的,传世文献关于晋国早期历史的史料记载多表明燮父事康王。《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国右尹子革语,“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 据古本《竹书纪年》,“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吕伋即位当在康王时,与《左传》互相印证。而且,今本《竹书纪年》载,“(康王)九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明言唐迁于晋是在康王世。 李学勤先生在文章中已经提到丹徒烟墩山M1所出宜侯夨簋。宜侯夨簋记载虞(吴)侯迁侯于宜,铭文中有“珷王”、“成王”,器当作于康王时。唐兰先生曾结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以及《左传》哀公四年记载等相关材料探讨了康王时的封建,认为是西周初期除武王、成王时以外的的第三次大封建。并举邢侯簋为例,说明凡、蒋、邢、茅、胙、祭六国,可能是封于康王时。 据《元和姓纂》“贾,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于贾,后为晋所灭,以国为氏。又云,本自周贾伯之后。”《广韵》“贾,姓也,出河东,本自周贾伯之后。”《通志·氏族略二》“贾氏,伯爵。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同州有贾城,即其地。或言河东临汾有贾乡是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晋既并贾,遂以为邑。”,如果材料有据,可知康王也曾对唐的封建有所调整。 结合上述金文及传世文献中关于康王时的封建的背景材料,将公簋铭所记“王命唐伯侯于晋”置于康王时是合适的。 宜侯夨簋属于《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所分的簋的I型2式,类似的还有康王时的荣簋。关于丹徒烟墩山M1的时代,有不同意见,笔者同意其属于西周早期康、昭时期的论断。宜侯夨簋虽然和公簋形制有别,但其腹部纹饰和公簋的颈部纹饰基本相同,其圈足的纹饰和公簋的圈足的纹饰也基本相同。从形制纹饰方面考虑,将公簋置于康王时,也是可以的。 前面所举直棱纹圈足簋诸例,有些是晚近发现或经科学发掘而得,尤其是一些墓葬,还有同出的其他器类组合。结合这些材料,也有助于说明公簋此类形制纹饰可以晚到康王时。试举三例说明。天马—曲村遗址M6127同出有一件鼎(M6127:2),立耳,深腹,稍显倾垂,柱足,口沿下一道弦纹,接近宪鼎(《分期断代》鼎46),属于《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所划分的Ⅳ型3式。《天马—曲村(1980—1989)》将该遗址随葬青铜礼器的47座墓葬分为西周早期至西周晚期六段,M6127归于第一段,大体与康、昭时期相当。定为康王时的甘肃灵台白草坡M1,也同出有类似的圆鼎(M1:5),立耳,敛口,鼓腹,三柱足,颈部饰弦纹,可惜器残,没有图像。与宜侯夨簋同出立耳柱足鼎,腹已显倾垂,朱凤瀚先生认为相当于西周铜器二期昭王时。 前面提到的河南鹤壁庞村西周早期墓葬也同时出土有器物组合,也属西周早期风格。 笔者倾向于将公簋的纪年置于康王世,还出于一个考虑。如果把公簋置于成王廿八年,假设成王只28年,则燮父至少在此之前已即位,其后还要历经康王至少26年、昭王20年,最少活到穆王初年(晋侯墓地M114是晋侯燮父之墓,墓中所出甗的纪年已经到昭王十九年)。 这样推算,燮父的在位年数至少接近50年,稍嫌过长。邹衡先生曾分析《晋世家》及《左传》有关记载,认为唐叔虞是周成王时就封,则其在位可延至周康王。 附带提及,涉及康王年代的纪时材料,有小盂鼎、庚嬴鼎及《汉书·律历志》引《毕命》篇,三条历日材料不能同时相容,原因复杂。从行用的历法方面看,北赵晋侯墓地M114所出叔夨方鼎纪时“十四月”就反映了当时的未知情况。 三 公簋铭文内容解读 关于“唐伯”的称号及有关问题。 铭文有“王命唐伯侯于晋”,朱凤瀚先生以为燮父在侯于晋前称唐伯,王命唐伯为侯于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