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亚洲沙尘长途传中的组分转化机理及中国典型城市的灰霾形成机制
摘要
大气气溶胶通过影响大气辐射、大气化学及云和降水过程,改变地水气系统
内部的辐射能量收支和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巨大影响。气溶胶长
距离输送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亚洲沙尘的长距离传
输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量矿物气溶胶细颗粒物,提供了积聚(经由吸附、表面络合、
自由基光化学反应等复相反应)污染物的极好场所,沙尘传输途经人口密集的城
市群地区,促进污染气体的气固转化过程并叠加大量污染气溶胶,从而对我国东
部地区和海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城市群地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灰霾就是大气气溶胶传输、混合以至
组分转化而导致的大气质量大范围恶化的典型案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机
动车的激增,近年来我国已产生的大范围的灰霾区域。已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
角洲,京津地区和四川盆地,向中国中西部的城市广泛蔓延。长江三角洲地区由
于经济的强劲发展,其空气污染程度更是急剧恶化,对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挑战。
本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成果:
踪物,也即来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部高钙沙尘、来源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高
钙沙尘以及来源于蒙古戈壁的东北低钙沙尘。沙尘的传输路径,污染物前体物浓
度和气象条件是影响沙尘和污染物混合程度的主要因素。西部沙尘受污染的程度
相对最小,其主要来源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古海洋源,但是仍然在沙尘源区发现
污染气溶胶和沙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合。西北部的沙尘则和传输途径中经过的煤
矿等释放出的污染物发生了非常强烈的混合反应。2006年的北京沙尘暴显示二
次气溶胶离子,S04}、N03-和NH4+在较为污染的传输路径中的浓度相较非沙尘
时期增加了2至3倍,典型污染元素如Zn、As、Pb、S和Cd的富集系数甚至
会高于非沙尘时期,并且发现了牛物质燃烧气溶胶和沙尘的混合。东北部的沙尘
则在到达下游地区上海后酸度有了明显的增加,其混合机制主要是沙尘、人为污
染物以及海盐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中所阐明的局地、中程以及长程传输过程
中沙尘气溶胶和污染物的相互混合机制揭示了亚洲沙尘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
化的可能影响。
2.揭示了沙尘时期气溶胶的光学和化学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认
识沙尘和人为气溶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溶胶在657、870
IV
和1020
nm波段范围内的单次反照率SSA主要是由黑碳在颗粒物中的质量百分
比所决定。而在沙尘时期439nm处观测到的强吸光性,主要是由于沙尘气溶胶
中相当比例的铁氧化物所造成的。在沙尘时期发现气溶胶的光学特性与化学组成
存在着线性关系。细模态AOD主要来源于PM2.5的可溶性离子,S04二、N03。、
NH4十和K+的贡献,而总AOD则主要来自于矿物气溶胶的贡献。黑碳作为气溶
胶中的强吸光物质,对粗、细颗粒物的消光均有一定的贡献。
3.通过对中国的超大城市上海的颗粒物和气态物质研究,阐明了其空气质量存
在的急迫问题,揭示了空气质量恶化的成因及灰霾的形成机制。早高峰和晚高峰
是一天中的两个主要污染阶段,主要与机动车排放源和气象条件有关。冬季气溶
胶的单反照率低达O.79,其吸光性物质黑碳的比例较高。上海气溶胶形成灰霾的
主要成分有可溶性离子、有机气溶胶及矿物气溶胶。其中可溶性离子中9042一、
NI-h+、N03和K+为主要物种,来源可能为光化学反应,云中液相反应以及生物
质燃烧等。有机气溶胶占细颗粒物的28.8%,其中二次有机气溶胶占总有机物的
比例约为30%。通过元素富集系数分析发现Se和S的富集最为严重,反映了上
海煤燃烧带来的严重污染。上海气溶胶中主要的消光物质包括有机气溶胶、硫酸
盐、硝酸盐和无机碳,消光比例分别为47%、22%、14%和12%。有机气溶胶
和元素碳的主要来源均是机动车排放,因此控制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已成为改
善上海乃至中国其他大城市当前大气质量的当务之急。
4.通过卫星观测、雷达垂直分布观测以及基于近地面的气溶胶采样分析了2009
年长三角地区发生的大规模生物质燃烧事件。通过卫星反演的信号,如火点、一
氧化碳柱浓度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表明这次的生物质燃烧是区域性的。生
物质燃烧气溶胶的主要指示组分K+、EC和OC以及OC/EC比值在此时期均有
明显的增加。通过估算,有机气溶胶约占PMlo质量的50%,而来自生物质燃烧
所释放的CO则可贡献其总量的25.35%。由于二次无机气溶胶前体物(S02、
NOx)在氧化过程中造成的损耗,03的排放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