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值得下载!
苏南模式与长三角的崛起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章铮 问题的提出 一、在外企工人技术素质方面,为什么长三角(苏南农村)会强于珠三角? 二、为什么苏南农村开发区的土地价格如此低? 一、在外企工人技术素质方面,为什么长三角(苏南农村)会强于珠三角? 关于工人的技术素质 80年代末以前,苏南乡镇企业工人的技术素质并不高于珠三角外企工人。 苏南乡镇企业产品转换举例:磷肥→有机玻璃→钮扣→硝化棉→黑泥肥料→染料→赛璐珞→光亮漆→高温漆。 这些五花八门产品的唯一共性,就是上马比较容易,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基本都干得了。 工人素质与乡镇企业发展战略 80年代初,苏南乡镇企业的成功经验是 船小掉头快 借别人的脑袋发自己的财 船小掉头快 要想‘掉头快’,企业的技术结构、人员素质就必须与之适应。 在早期的乡镇企业中,设备是通用的,但又是简陋的,工人技术水平是低下的,但又是非专业的。 企业‘掉头’时不担心闲置设备,因为他们的设备什么都能生产(尽管质量不高),不担心闲置人员,因为工人什么活都能干(尽管没有专长) 借别人的脑袋发自己的财 因为企业频繁转产,只精本行的专业化技术人员与专门化技术工人,反而是累赘。 所以,这一时期,苏南乡镇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往往是外请的,合作常常是就某个产品的一次性合作。 80年代末的新情况 情况一:是苏南各县从事狭义农业即种植业的劳动力,下降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30%左右,困扰当地多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情况二: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次市场全面疲软。 情况一产生的问题 当地农村劳动力由供过于求转为供求平衡甚至供略小于求。 当地农村劳动力有了选择工作的可能。 80年代末的乡镇企业工人开始计较工时、劳动强度和收入高低。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这种计较的后果,必然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的下降。 情况一产生的问题(续) 如果同样的计较发生在80年代末的珠三角,那么,无论它发生在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的反应肯定是用外来农民工替代本地农村劳动力。 但是,在当时的苏南,这种做法肯定行不通。这是因为: 苏南模式影响之一 作为地域性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苏南乡镇企业有义务解决本集体(乡、村、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就业导向是苏南模式的形成前提。 苏南乡镇企业(社队企业)兴起的年份是: 1970年 1970年的苏南农村形势 除了两个月左右的农忙季节外,苏南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 为缓解就业压力,一些社队一反自动就业的传统做法,不让妇女劳力、半劳力出工,整劳力则轮流出工。 1970年苏南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流。 仅当时的无锡县,当年外流劳力超过5万。 1970年的苏南农村形势(续) 外流地点 江 西 从事工作 烧 窑 情况一产生的问题(续二) 因此,尽管成本高,苏南乡镇企业也不能大量解聘本地工。学术界之所以批评苏南乡镇企业得了“国企病”,理由之一就是这种不灵活的用工制度。 情况一产生的问题(续三) 既然企业无权大量解聘工人,那就只有寄希望于工人自愿离职。 但是,苏南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特征,在地域上是本地就业,在职业选择上是以工为主。 因而在本地农村劳动力和外地农民工之间,不可能大量出现因本地农村劳动力主动退出而带来的个人选择型就业岗位转移。 情况二产生的问题 市场全面疲软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大路货,都出现滞销。 “船小掉头快”是建立在落后的装备和较低的人员素质上,这样的‘掉头’尽管快,但其产品掉来掉去都是低档、初级、质量上平平的大路货。 情况二产生的问题(续) 在中国国内短缺经济的大背景下,应对个别产品市场上的变化,“船小掉头快”不失为有效的战略。 而在国内市场全面疲软的大背景下,通过“掉头”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即使不完全丧失,也大大缩小了。 苏南乡镇企业的应对之策 对策一,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扩展到国外。以1989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为分水岭,苏南乡镇企业开始大力发展以产品出口为目的的外向型经济。 对策一的利弊 利:它是“船小掉头快”的对外延伸,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乡镇企业的生产能力。 弊:与珠三角的外资企业相比,苏南乡镇企业在外销渠道、流通成本、生产成本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除了某些特色产品(如丝绸)外,苏南乡镇企业的市场机遇只有两种: 对策一的利弊(续) 一种是拾遗补缺,生产珠三角(包括今天的温州)一时没有生产的产品; 另一种是当国际市场出现对中国有利的波动、某些出口产品一时供不应求、价格上升时,作为高成本的边际生产者,赚点小钱。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短期或可救急、长期绝对不能救穷的对策。 苏南乡镇企业的应对之策(续) 从劳动密集型向(相对意义上的)资本—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