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历史可以观看.doc
当历史可以观看
1834年左右,摄影术的出现可以说大大改变了人们看历史的方式,对人类心理的变化影响也很大。我们以前只能通过镜子看到自己,但是没办法留存。我们能看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前辈、过去。以前,历史在书里、在画里,但总觉得不够直观。但是现在有了照片,它所定格的,是非常全息和直观的。既有对历史温情的理解,又有深沉的反思。
摆拍下的真实
摄影术对历史叙事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过去的具象表现,就开始在这里。
比如有一张20世纪初烟台祖孙三代的合影(图1)。这张照片是典型的摆拍了。人物面前的茶几,明显是经过导演的摆布,放上了煤油灯、闹钟、水烟袋、紫砂壶,还有一对青花小碗。想来,全部值钱的家当,都放上来了吧。其实,经过了差不多一个多世纪再回来看这照片,你就会感谢精心的“摆布者”,正是他的导演,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个世纪以前烟台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细节。而社会民俗专家,还从案几上的煤油灯看到了更多,他们看到了当时美孚石油公司为了倾销自己的新式煤油灯,在中国大力推广照明。
这张照片也让我们反思,是不是摆拍都是不好的?在后来的新闻摄影史中,似乎都比较排斥摆拍,觉得不够自然、有失真实。这让我想起了苏珊·桑塔格说的那句话:“所有的照片,都会由于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有意味和感人。”在以前,相机是稀罕玩意儿,拍一张照可是不容易的,“意念在前”,宣传性和事先设定是必要的,可不得摆弄摆弄嘛。改革开放以后,新闻界就对此有了很大反思,其实也与技术的进步有关系。
如果说第一张照片是刻意布置,那么下一张,就是不自觉、不经意之间,留住了非常丰富的信息。这张照片(图2)是1962年河北蔚县白乐公社全体干部的合影。
拍这张照片,主要是拍人。但就在按下快门、定格下来的照片里,信息太多。比如,当时的政府机构是比较精简的,全公社(相当于现在的全乡镇)只有13名干部(当然可能有一些干部没出席,但总体不会超过二十几名);还有他们的办公场所很简陋、房屋基本破败了,窗格上贴的窗纸都是旧的。当时国家还处在困难时期,院子里还可以看见种着蔬菜,可见工作之余,干部们还要开荒种地来贴补生计。看这些干部,普遍比较瘦,似乎还面有菜色,而且年龄差不多都在二三十岁之间。而且,他们身后还有个标语,“税收抓漏洞”,就知道在困难时期,经济凋敝,但抓税收还是没有放松。还有,照片的题款,“芋县白乐公社全体干卩合影”有两个简化字,“芋”其实是“蔚”,“卩”其实是“部”,可以看出,简化汉字,还是有相当的群众基础的。
一张照片的信息,很难用话语穷尽。一张新发现的照片,可能会对我们过去的成见造成冲击,甚至改写历史。
摄影里的“全息”
全息就是说,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影,隐藏着一些信息。有时候一幅照片就像一个切片,它的信息远超过你的想象。
接下来的这张照片(图3),是1956年1月,上海召开了工商界家属的代表会,聆听有关领导宣讲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和政策。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与会者的穿着是很“旧时代”的,保持着民国时代的打扮。衣着还不错,有种雍容华贵的感觉。照片当时是要发表的,看她们手拍动的瞬间,应该是抓拍的。她们在拍手——要不然记者也不会拍这个瞬间——但是,看到没有?她们的表情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的欣喜和自然的拍手,而是写满了茫然和忐忑。这张照片,就定格了上海这座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在经济制度转换之际的种种。看着这张照片,我们不仅可以回到那个公私合营的历史现场,似乎还窥探了与会者的内心世界。经过摄影的定格,她们复杂的感受、隐秘的内心,都得以展现。
新华社当时发表这张照片的用意,应该是想要有意抓取与会者家属们鼓掌瞬间,但是毕竟镜头的选择是有限的,在抓取鼓掌的同时,也不得不如实记录下现场和掌声相伴的其他要素,就有了这张五味陈杂的定格。
摄影术诞生以前,绘画可以还原一个景象,但是不管绘画多么真实,画家难免会有所取舍。摄影师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景框,选择拍什么、不拍什么;但是一旦按下了快门,一个景象就被无遗漏地全记录下来,超过拍摄者的想象。这样的“全息”性,往往就和摄影者本身意图相悖。你有的时候希望触动一个人的点,观众们偏偏被其他看似毫不起眼的要素触动了神经、引发了思维,而对你希望他看到的,熟视无睹。
法国的天才艺术家罗兰·巴特曾说,那些好的照片,都有一个令人心悸的“刺点”。刺点,还会在不同的照片里各有不同。有的时候是一条腰带,有的时候是一双皮鞋,有的时候是某个小男孩的一口坏牙,有的时候是一条夯实的土路。在巴特看来,照片存在刺点,不是摄影者能够摆布的,也不能证明摄影者技艺高超,它仅仅表明,摄影师刚好正在那个地方。
巴特还说,摄影不是艺术,是魔鬼。摄影有很多超出人们驾驭的部分。我想,巴特的意思是说,摄影里有太多摄影师表现出来的出人意料而不被驾驭的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