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节、苏轼 一、苏轼的经历和人格 二、苏轼的古文 三、苏轼的诗 四、苏轼的词 五、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一、苏轼的生平经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平可分为四期: ①1036-1069,变法前,名震京师,初入仕途 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苏洵是古文名家,母程氏有知识、深明大义,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苏轼21岁出蜀。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 有用世之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勇于进言。 ②1069-1085,变法中。熙丰办法(王安石变法) 上书论朝政得失,忤(wu3)王安石。调离中央,先后任职杭州、密州、徐州。 元丰二年三月改知湖州。 “乌台诗案”。贬黄州团练副使 四十七岁黄州(湖北省黄冈 )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1085年自常州起知登州。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时 1085.10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哲宗元祐元年(1086),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出知杭州。疏浚茅山、建堤桥 辗转颍州、扬州、定州地方官任所。 苏轼传 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四川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zhe2)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zhuo2)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五年,调福昌主簿。……复对制策,入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1)。……直史馆(1065)。…… 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即日召见……王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chou2),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④1093-1101贬谪惠州、儋(dan1)州 苏轼受儒、释、三教合一,既互相吸收,得极为明显:道思想影响的复杂性又互相否定的倾向在苏轼身上体现。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一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一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共涯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晚年《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跋子瞻和陶诗* 宋·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1101年苏轼去世,1102年6月,山谷知太平州,九天即罢,时宰赵挺之欲置于死地,8月作此诗。 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苏轼的经历与北宋党争 二、苏轼的古文 1.苏轼的文艺思想 ①文与道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认为文章应该像自然世界一样多姿多采,姿态横生。 文艺思想具体表现为: ②新与变 “有意而为”、求新求变的创作主张, “言必中当世之过”的创作态度, “随物赋形”“尽物之变”的创作方法, ③ “真”重“理” 求“真”重“理”、“寄味淡泊”的美学标准 提倡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系统总结创作规律 。 ④空与静 空静观是苏轼文艺观中最具哲学意味的观点,它实际上是利用老庄和禅宗的思想来探讨对生活的深入和对生活的抽离之间的辩证关系。 苏文如其《答谢民师书》所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评韩柳诗》) 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至也。(《与侄儿书》) 《祭黄几道》 2.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善于翻新出奇,随物赋形,气势雄放,自由畅达,平易自然,叙事、抒情、说理完美结合。 ①议论文,气势纵横,政论、史论有独到新颖的见解,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留侯论》 三、苏轼的诗 ②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抒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③叙事记游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