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的交流,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新曙光.docVIP

两岸四地的交流,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新曙光.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岸四地的交流,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新曙光.doc

两岸四地的交流,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新曙光   “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课程交流活动”始于2007年,意在推动两岸四地暨新加坡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交流与研究。第一届、第三届主题为中国古今散文诗歌的“同文异教”,第二届为“金庸作品与语文课程”,第四届为“资深教师课堂”,第五届为“语言推广研修—通用语与方言的古诗词朗读教学”,第六届则为“创意教学”。   这一届的整个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尤其是细节,专业规范,颇具人文关怀,加上每场活动的主持人都是专家学者,又有执教教师、点评教师、主持人、参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大陆,在香港、在澳门,已多次听过涉及到音韵学内容的课,在台湾听北京景山学校朱畅思老师执教这样的课——《平仄之美》,当然是第一次。若总结一下听这类涉及到音韵学内容课的感觉,一是执教老师,似乎男教师总是多于女教师。二是因为与学术好像沾点边,所以给学生以神秘高深的感觉。用大陆学生的话来说,是“我们老师,造诣好深啊”!用澳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这个老师,好有文化噢”!第三,大多数的课,不是专门教音韵知识的,只是打个擦边球,晃一枪,秀一把。像朱老师这样专门教平仄的以前不多,现在多起来,因为有了目前国学热、“中华古诗词吟诵”的背景。但是我想,教平仄,必涉及音韵;教音韵必涉及诗律、词谱、曲律;教诗律、词谱、曲律必涉及语音的演变,谈语音的演变必涉及方言的特点及沿革。   若教学中用玩一点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无可厚非,但一认真起来,麻烦就来了。因为上这种课,你可以了解《声律发蒙》(元代祝明著)《声律启蒙》(清代车万育著)这一类元、明、清的儿童启蒙读物,更需要了解隋唐以来的学术著作《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与《中原音韵》,以及《中原音韵》后语音发生的重大变化的情况。这就是,平仄及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四声概念源于六朝时期的沈约。四声,用当时形象的描述,就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自元朝开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四声,已变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而“入声”也已“入派三声”,就是分化到平声、上声、去声里去了。原先的入声字大部分就在“仄”里的,所要寻找的主要是在平声里的入声字。对有粤、闽、吴、湘等方言基础的人来讲,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这些字并不算难,没有这个基础的,也可逐渐掌握。当然,道理是好懂的,要扫除入声字的障碍,还需查韵书或字典,还需有学习的毅力。   若你并不明白“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道理,不了解平仄及平仄的变化,只简单地用现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判断平仄,又用古代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律诗绝句作例子,那就成了“你不讲我还明白,你一讲我反倒糊涂了”。此次活动中,朱老师的课《平仄之美》基本属于这一范畴。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教师和学生们却始终未搞清楚所谓平仄,平仄都不明白,何谈“平仄之美”呢?大陆、香港、澳门中学课堂上的涉及到音韵的课,又与此课何其相似。   “平仄之美”的“美”,应该体现的是古人所谓的“声调铿锵”,今人所谓的“错落有致”。以元朝以前古四声为基础的平仄,实际指的是声调。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声调,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高低和升降(四声的依据),而不是长短。舍去四声的高低升降,而大谈最一般的常识“平长仄短”(向来如此的)和“平起仄起式”,并不符合“声调铿锵”、“错落有致”的“平仄之美”,不管是朗读也好、诵读也好、吟诵也好。   正确的教学目标,决定正确的教学行为,而正确的教学行为,才能引发良好的教学效果。看朱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栏,共有8个教学目标:“1.能熟悉诗歌吟诵平长仄短的特点;2.能了解诗歌内容。尝试诵读或吟诵;3.能了解近体诗歌的平声节点,正确吟诵近体诗歌;4.能分析一首诗歌,并且能够正确把握近体诗的吟诵;5.能感知平长仄短的意义;6.能感悟诗歌的意境;7.能分析声韵;8.能了解近体诗平起与仄起的区别,利用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则,正确吟诵近体诗歌,并初步感知平长仄短所带来的声韵之美。”且不说教学目标制订得冗杂重复,仅达成8个教学目标就难上加难。其实,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而不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所以教学目标要正确,要小而实,不能大而空、杂而乱,更不能南辕北则,逐本求末。因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啊!   我想,如果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朱老师或许能将此课教得有序有物、精彩纷呈。   首先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平仄,平仄与古今四声的关系,语音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让学生明确何为诵读,何为吟诵,并示范举例。三是通过吟诵表现出的“平仄之美”的教学示范,对学生耐心地进行引领。四是交流评价:先制订吟诵的评价标准进而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评价。加上朱老师本身具有的生动标准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