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构模的型输入及参数设置
结构模型输入及参数设置
1、总信息:
1.1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系夹角:0
根据抗规 (GB50011-2001)5.1.1 条规定,“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
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担;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
构,当相交角度大于 15 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当计算地震夹角大于 15 度时,给出水平力与整体坐标系的夹角 (逆时针为正),程序改变整体坐标系,
但不增加工况数。同时,该参数不仅对地震作用起作用,对风荷载同样起作用。
通常情况下,当 Satwe 文本信息 “周期、振型、地震力”中地震作用最大方向与设计假定大于 15 度 (包
括 X、Y 两个方向)时,应将此方向重新输入到该参数进行计算。
1.2 混凝土容重:26KN/m2
本参数用于程序近似考虑其没有自动计算的结构面层重量。同时由于程序未自动扣除梁板重叠区域的结
构荷载,因而该参数主要近似计算竖向构件的面层重量。
通常对于框架结构取 25-26 KN/m2;框架-剪力墙结构取 26 KN/m2;剪力墙结构,取 26-27 KN/m2。
1.3 钢容重:78 KN/m2
一般情况下取 78,当考虑饰面设计时可以适当增加。
1. 4 裙房层数:按实际填入
混凝土高规 (JGJ3-2002)第 4.8.6 条规定: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
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措施。
同时抗规 (GB50011-2001)6.1.10 条条文说明要求:带有大底盘的高层抗震墙 (筒体)结构,抗震墙的
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地下室顶板以上H/8,向下延伸一层,大底盘顶板以上至少包括一层。裙房与主楼相连时,
加强部位也宜高出裙房一层。
本参数必须按实际填入,使程序根据规范自动调整抗震等级,裙房层数包括地下室层数。
1.5 转换层所在层号:按实际填入
该参数为程序决定底部加强部位及转换层上下刚度比的计算和内力调整提供信息。输入转换层号后,程
序可以自动判读框支柱、框支梁及落地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和相应的内力调整。
同时当转换层号大于等于三层时,程序自动对落地剪力墙、框支柱抗震等级增加一级。自动实现0.2Q0
或 0.3Q0 的调整。
本参数必须按实际填入,转换层层号包括地下室层数。指定转换层层号后,框支梁、柱及转换层的弹性
楼板还应在特殊构件定义中指定。
1.6 地下室层数:按实际填入
程序据此信息决定底部加强区范围和内力调整,内力组合计算时,其控制高度扣除了地下室部分;对 I、
II、III、即抗震结构的底层内力调整系数乘在地下室的上一层;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扣除了地下室部分。
程序据该参数扣除地下室的风荷载,并对地下室的外围墙体进行土、水压力作用的组合,有人防荷载时
考虑水平人防荷载。
本参数必须按实际填入,当地下室局部层数不同时,以主楼地下室层数输入。
1.7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2.0;
该参数用于墙元细分形成一系列小壳元时,为确保设计精度而给定的壳元边长限值。该限值对精度有影
响但不敏感。
对于尺寸较大的剪力墙,可取 2.0,对于框支结构和其他的复杂结构、短肢剪力墙等,可取 1.0~1.5。
1.8 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按照需要勾选
计算楼层位移比和结构层间位移比时应勾选;计算结构周期、位移、内力与配筋计算时不应沟选。
1.9 墙元侧向节点:内部
墙元刚度矩阵凝聚计算的控制参数。对于多层结构或者复杂高层建筑需提高计算精度时,选择出口节点;
对于一般高层建筑,可选择内部节点。
选择出口节点,只把因墙元细分而在其内部形成的节点凝聚掉,四边上的节点均作为出口节点,墙元的
变形协调性较好,但计算量大;选择内部节点,墙元仅保留上下两边的节点作为出口节点,墙元的其它节点
作为内部节点被凝聚掉,故墙元两侧的变形不协调,精度稍差,但效率高。
1.10 墙梁转框架梁:5 (填 0 为不转换)
目前程序只能自动转换规则对齐、墙厚不变的洞口。设计时应通过平面图查看转换后的结果。连梁按照
壳元进行有限元分析,当壳元划分不够细时,将造成较大的误差。
具体操作时,当跨高比大于 5 时,应直接按照框架梁输入,跨高比小于 2.5 时,按洞口输入,其它情况
可酌情处理。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