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钧窑-神奇窑变“火”艺术.doc
北宋钧窑-神奇“窑变”“火”的艺术
卞柔靓编辑
钧窑是在河南唐代花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窑址在今河南禹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则属钧台窑。钧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全盛于北宋末年,后遭遇靖康之变(公元1125年前后)。宋室南迁、匠师四处流散,致使钧窑技术逐渐失传,虽元、明、清曾有仿制,但成效甚微。
古人有云“黄金有价,钧瓷无价”,由于钧窑瓷器在北宋时主要是为皇家烧制,所以传世不多,在当时民间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钧瓷之所以名贵,与当时一条明令有关。在宋晚期宋徽宗时期曾有一条明令:钧瓷每年烧制进贡不超过36件,钧瓷不随葬、民间不得拥有(史书有记载)。
钧窑的最大亮点是“窑变釉”,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窑变釉一般会呈现出多种色彩,有的像玫瑰,有的像红海棠、有的像鸡血、有的像深沉的蓝天、有的像秋日淡白的月光。有的色带呈光芒放射状,有的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雾缭绕峰峦。有的器表有稀疏的开片,颇具奇妙神韵。
据历史考证,当时钧瓷艺人已懂得在乳青釉里加入铜的成份。放入窑里烧制出玫瑰紫釉,在显微镜下你会清楚的看到窑变釉的变化: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光辉。
显微镜下的神奇“窑变”
下面我对一组四件“玫瑰紫”釉海棠洗钧窑作详细的介绍,它是否能帮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北宋钧窑。一组玫瑰紫海棠洗有一个共同点,都为菱形花式口、折沿、浅弧壁、洗口平坦、下承三个如意头足,器壁里外凸起凹进。直线纹与口沿相随行,构成多曲菱花瓣状,如盛开的花朵一般,可谓独具匠心。如果把四件放到一起来看,给人的感觉是像四朵玫瑰紫海棠花一样的颜色、一样的造型;从大到小排立均匀,给人的视觉那就是自然美。口径从28cm- 27cm- 25cm- 23cm排立。
下面我们把它从大到小排立来看,四号口沿全烧成了深蓝、三号一部分有深蓝、二号全是玫瑰红。一号釉特别薄,四号釉特别厚、三号一半厚釉、一半薄釉,二号釉的厚薄正好,可以看出里外不管青釉或红釉都已开片。我讲:窑位的放置、温度的高低可能有个别朋友看不懂或听不懂。
同一件器物上(三号)一半厚釉一半薄釉
下面我用显微镜看一下火大与火小的区别,也是见证岁月留下来的痕迹。一号器物体形最大,釉面最薄,火候最小;用显微镜观察釉面呈菟丝纹,在海棠洗的内心青釉上各气泡间的距离稀疏均匀,在外部看紫红时,“稀” 、“薄” 、“少” 、“小” 。釉面里外因年代久远而开片。
显微镜下釉面呈菟丝纹
在二号与三号玫瑰红釉上看釉面厚薄均匀、在显微镜下观察釉面气泡有大有小,还有死气泡,有红有蓝。我们再来看三号有一部分蓝釉,而四号则是全蓝釉,整个釉面里外都很厚、火候最旺;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和皱皮纹:釉面厚的洗内心青釉中,各气泡的距离稀疏均匀、大而整齐、带有乳白色,非常漂亮。釉中悬浮着球状颗粒,是钧瓷特有的高硅、低铝、富磷的玻璃釉。乳浊釉下面是玻璃釉,(也是现代人无法仿制的地方);洗外部看“紫”“红”色时,破碎的气泡很多,完整的气泡很稀少。釉面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出开片。
显微镜下气泡分布图
蓝釉部分釉面呈“皱皮纹”、在显微镜下观察红、蓝、紫、青千变万化。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从以上图片看,你想用笔画出这样的彩图都难。
显微镜下的神奇“窑变”
“蚯蚓走泥纹”
关于“蚯蚓走泥纹”有多种说法,一般专家都把“蚯蚓走泥纹”说成是釉面流动补裂纹。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纹路不是釉面补裂纹、也不是开裂所形成,因为纹下根本没有开裂及任何痕迹,这些纹是由不规则旋转状的鱼子粒又像是珍珠点的白色晶体形成,应该是在烧造过程中,釉面含有多量的磷、钙、铜,铁元素形成。釉面沸腾时,重量较轻的向上翻滚,比重大的元素如铜、铁则向下流淌。窑火慢慢熄灭,釉面逐渐停止沸腾,这时往往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线条;屈曲蜿蜒、找不到纹的边缘痕迹,总之呈现雾蒙蒙的白色晶体(专家书本上常说的拉丝、沉积、结晶,釉呈乳浊状),不规则块块形和条形的晶体,有动感而无流感,应该是在氧化还原时形成。
下面看两组图片:
前面讲到一号器物釉面薄、火候最小,看看正面青釉会是什么现象。从图片上看,整个图片像从冬天寒夜大风过后,海浪把海面上的脏东西扑打在海面上,后来又遇寒流结冰的现象。它没有人们常说的“蚯蚓走泥纹”,只有旋转状的鱼子粒又像是珍珠点的白色晶体。(现在不管北京专家或上海专家把这一现象都认定为仿品,他们是否也认定北宋钧窑一定要有“蚯蚓走泥纹”这一现象),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