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清代“通行”考论.pdf
清代 “通行”考论
胡 震
在清代法律制度中,通行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它可以把临时性的重要成案上升
为制定法,作为此后司法和行政活动中直接援用的法律根据。同时,通行又是清朝修例的
重要参考来源,一些通行经过简单的编纂后上升为 “例”。清代咸、同以后,战乱纷仍,修
例废弛,而致通行大规模出现。通行可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促进法律并不因形式上的
局限而向前发展。它可以把一些不应、不能出现于国家正式律典中、但同时又极为重要、
现实中也在使用的条款用通行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传统法律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通行创造了在法律效力上,仅次于例的次级法源,丰富了清代法律结构的层次。
近年来,学者对中国传统的各种法律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中就清代而言,
对律、例、成案等着墨较多,于通行则尚无系统完整的研究,且已有成果尚有一些有待商榷
的地方。{1}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清代留下了数量较大的“通行”,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
理和利用,且研究者对其误解颇多;其二,研究者大多不认为通行是清代一种独立的法律
形式,甚至误认通行是条例或成案的一种,这种观念客观上影响了对通行的深入研究。本
文不揣妄陋,拟从通行的含义、性质、产生、法律效力、刊发、内容等方面谈谈 自己的认识,
就此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通行的含义
“通行”,原为 “通令遵行”之意,即把一个新制定或需要再次强调的法规传达各部
门、各地区遵照办理。例如,道光十年刑部确立 “坚不承招众供确凿杖罪咨结”法律规定
时,提到:今“江苏省顾吴氏一案,既因罪止杖答照众供咨结,恐各省办理未能画一,应通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法律系讲师,法学博士。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
央集权下的清代省级地方立法研究:以省例为中心”批(准号:09YJC820110)的部分成果。
王钟翰:“清代则例及其与政法关系之研究”,载 《清史补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郑秦:“乾隆五年律
考”,载 《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邱澎生:“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
理”,载熊秉真编:《让证据说话— 中国篇》,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1年版。何勤华:“清代法律渊源考”,载
《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布迪、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日]
织田万:《清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行各省:嗣后……”{2}也就是说,“嗣后”之后的法律规定在所通行地域范围内应该得到
普遍遵守。同时,作为名词,“通行”还是清代一专门法律术语,是和律、例、成案等并列的
清代法律渊源形式之一。那么,究竟何谓 “通行”呢?
现代国内外学者对通行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成案说、条例说、章程说和折衷说。
以下分别简述之:
第一,成案说。何勤华先生认为:成案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成案即为通行,就是在
律例无规定时比照其他律例条文而形成,并经皇帝批准后通行全国的成案。而广义的成
案,则指以前各级司法机关主(要是刑部)作出的判例。{3}
第二,条例说。郑秦先生认为:刑部通行是条例的一种补充。刑部通过颁行 “奏准通
行”的条例,使得这种虽未正式编入律例,或不宜编入律例的“通行”具有普遍适用的法律
效力。换言之,“刑部通行是具有概括效力的法律条文,是没有正式编定的条例,而成案
作为具体案件的记录没有概括性。通行条例是刑部制定的 官‘法’,而成案则不限朝野都
可以编辑刊行。”{4}此处,郑秦先生一方面强调通行是 “刑部制定”的,同时又多次把 “通
行”和 “条例”四字连用,统称 “通行条例”。
第三,章程说。著名清史学者王钟翰先生认为:“律者,一成不易者也;例者,因事制
宜者也。于律例之外而有通行,即所谓 《章程》者,又以补律例之所未尽也。”{5}
第四,折衷说。持此说者为 日本学者织田万,他认为:“成案之为通行案者,在其实
质,则与条例、则例同,准许引用。其未通行案,则徒为判决例,不准引用。”{6}此处,织田
万强调通行为成案,但又强调它的作为 “例”的性质。“通行案”,即通行之成案。
美国学者布迪则指出:“如果刑部认为某些成案或者皇帝针对某些成案所发布的诏
令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就可以将其定为通行。被定为通行的成案或诏令,在全国各级司法
机构都具有法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