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初的“仁”.pdf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最初的“仁”.pdf

寻找最初的“ 仁” 对先秦“ 仁”观念形成过程的文化考察 武树臣 * 摘 要 “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尽管关于甲骨文中有无“仁”字尚无定论,但是 甲骨文已经有了“仁”字的原形。从“夷俗仁”、“相人耦”的风俗习惯入手,可以发现仌、夾、乘、 化、尼、弔六个字形,分别是东夷民族二人相亲、抱哺其子、抵足而眠、靠背而卧、男女之爱、追孝 父母诸风俗的写照,它们共同成为酿造“仁”的文化土壤。西周有“心”符之“德”源于并超越殷 商无“心”符之“德”,其强调“怀保小民”、“以民为鉴”,可能系受东夷“相人偶”精神的影响。西 周的“德”字与战国时的“忎”(仁的古字)之间存在联系。“忎”最早源于母亲对胎儿的关心。从 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比学术界公认的首次见于战国时期平 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仁”字,要早约五百余年。“仁”经过孔子的加工上升为完整的思想 体系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支柱。 关 键 词 仁 ;忎;夷 ;仌;夾 乘; 化; 尼; 弔; “仁”是先秦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仁”盛行于春秋时代,此后经久不衰。 “仁”来源于东夷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东夷民族古老风俗习惯的抽象化反映。商代 甲骨文中的“仁”字原形正是对东夷民族这一精神文化成果的象形表述。西周时,“德”的思想 是对“仁”的一次政治移植。“仁”被视为与宗法血缘意识相联系的个体自然人的优秀品质,春 秋时的“仁”成为与个体自然人的美好外观形象相对应的美好内心素质,经过孔子的加工和提 升,“仁”升华为君子应当必备的全部美好品质的集合体和美好社会的最高境界。“仁”观念对 *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 3年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法律文 化的渊源与流变”的阶段性成果,编 号 13AFX002 。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宝/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曾经产生巨大影响,乃是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仁”虽然盛行于春秋时代,但其既非无源之水,亦非突兀降临。因此,寻找“仁”的精神源头和 “仁”字的古老原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关于“ 仁”的本义和特征的通说 一般认为,“仁”产生于春秋时代。“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1〕在春秋时代,“仁”的 使用率极高。比如,《左传》“仁”字 33见 ,《国语》“仁”字 24 见,《论语》“仁”字 109见。当时的 知识界对“仁”的含义作了概括。比如,《左 传 ·昭公十二年》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 也。”《左 传 ?成公九年》:“不背本,仁也。”《左 传 ?襄公七年》 :“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参合为仁。”《国语?周语下》 :“言仁必及人”;“仁,文之爱也、“爱人能仁”。《国 语 ? 晋语一》: “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 语 ? 楚语下》 :“明慈爱导之以仁。”《论 语 ? 颜 渊》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 承大祭”。这种对“仁”的认识和探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比如,《孟 子 ?尽心下》 仁也者人 也。”《告子上》 :“仁,人心也。”《孟 子 ? 尽心上》 :“仁者无不爱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 爱;”《墨子兼爱下》 :“兼相爱,交相利”;“兼即仁矣”。《庄 子 ? 天地》 :“兼爱无施,此仁义之情 也。”《礼 记 ? 中庸》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 记 ?表记》 :“仁者人也,道者义也”;“仁有数义, 有长短小大,中心僭怛,爱人之仁也。”《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荀 子 ? 君子》 仁者,仁此者也。”《吕氏春秋?爱类篇》 :“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到了两汉,由于经学 特别是文字学的发展,当时的知识界对“仁”字的含义和构造作了简洁的概括。西汉董仲舒《春 秋繁露?必仁且智》 仁者所以爱人类也。”“爱人类”似乎多少超越了“爱人”的政治界限而更 具有哲学色彩。东汉郑玄谓:“爱人及物曰仁,上下相亲曰仁。”〔2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从文字学角度总结道:“仁,亲也。从人二。忎,古文仁,从千心。[尸 二],古文仁,或从尸。”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注释“仁”字时,直接援引东汉郑玄的研究成 果 仁 ,亲也。见部曰:亲者,密至也,从人二。会意。《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也,读如相 人耦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大射仪》: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于此意相人耦也。 《聘礼》:每曲揖。注:以相人耦为敬也。《公食大夫礼》:宾入三揖。注:相人耦。《诗 ? 匪风》笺 云:人耦能烹鱼者,人耦能辅周道治民者。正义曰:人耦者,谓以人意尊尊偶之也。《论语》注: 人耦同位人耦之辞。《礼》注云:人耦相与为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blybd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