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典抗原抗体反应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 泳 定义:即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 原理:蛋白质分子在溶液中由于其末端氨基、末端羧基及侧链的游离基团而成为带电颗粒,并可在电场内移动,其移动方向取决于蛋白质分子所带静电荷。不同蛋白质分子根据其氨基酸组成及所在溶液的pH值,携带的静电荷不尽相同,致使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各异,从而达到分理的目的 火箭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实质上是由电泳定向加速的双向扩散 抗原在电泳时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抗体由正极向负极移动 实验器材 1:载玻片、打孔器、三角烧瓶、移液管、洗耳球、10%的琼脂、记号笔 2:酒精灯、火柴、电炉、电泳仪、电泳槽 3:微量加样器、抗原及抗体样品 操作步骤 制板 打孔 封底 加样 电泳 3-4ml琼脂 孔间距3mm 约7ul 切割火焰2-3次 总电流=4mA/cm x 2.5cm(板宽) x N(板数)30分钟 抗原 抗体 对流免疫电泳实验结果 对流免疫电泳 思 考 题 1、对流免疫电泳试验中如果抗原、抗体的正极和负极放反了是否会出现沉淀线?为什么? 2、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及分析 思考题 参考书籍及网站 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称为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抗原抗体反应既可在体内作为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自然发生,也可在体外作为免疫学实验的结果出现。在体内,可表现为溶菌、杀菌、促进吞噬或中和毒素等作用,有时亦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在体外,依相应抗原物理性状 (颗粒状或可溶性)以及反应的条件 (电解质、补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沉淀、细胞溶解和补体结合等反应。 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并且临床上多用血清做试验,所以体外实验中的抗原抗体反应曾称作血清学反应。但是随着免疫学的发展,血清学的含义已不能概括目前的研究内容,现在多以抗原抗体反应代替血清学反应一词。 *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分子表面的特异的可逆的弱结合力。这些弱结合力只能在极短距离内才能发生效应。因此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抗原与抗体间的特定部位的空间结构必须相互吻合,具有互补性;其次,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必须紧密接触,才能有足够的结合力,使抗原抗体分子结合在一起。 * 特异性 (speecificity)是指任何一种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而起反应的专一性能。特异性是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的。抗体分子N端可变区形成大小约为3nm×1.5nm×0.7nm的槽沟,其中超变区氨基酸残基的变异性使槽形状千变万化,只有与其空间结构互补的抗原决定簇才能如楔状嵌入,其关系如锁和钥匙,因此,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 * 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可见反应。以沉淀反应为例,在加入固定量抗体的一排试管中再依次加入一定体积的递增浓度的抗原进行反应时,发现随着抗原浓度的增加,沉淀很快大量出现,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沉淀速度和沉淀量随抗原浓度增加反而迅速降低,甚至到最后不出现沉淀。沉淀反应的速度反映了参加反应的抗原和抗体浓度的适合程度,适合程度高反应快,反之则慢。通常把最迅速出现沉淀时的抗原抗体的浓度比或量比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 抗原抗体反应比例性的机制,可用网格学说加以说明。因为天然抗原大多是多价的,抗体至少为两价,当抗原与抗体在等价带结合时,相互交叉连接成具有立体结构的网格状复合体,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当抗原或抗体过剩时,由于过剩方的结合价得不到饱和,只能形成小网格复合物,并存在有较多游离的抗原或抗体。该学说已得到电子显微镜观察的有力支持。但是,当抗原或抗体为单价,不管抗原与抗体的量比关系是否合适,均不能出现可见反应现象。 * 可逆是指抗原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性。由于抗原抗体反应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并不牢固,在一定条件下(如低pH、高浓度盐等)可以解离。常用于解离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物质有3mol/L硫氰化钾,7mol/L尿素,pH2·4、0·lmol/L甘氨酸等。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分子,仍保持原来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性状。 *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到抗原、抗体的自身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电解质、酸碱度、温度及时间等实验环境因素的影响。 l.电解质 抗原抗体结合后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此时易受电解质影响,如有适当浓度电解质存在,就会使抗原抗体失去一部分电荷而相互凝集或沉淀,出现可见反应;若无电解质存在,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