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民事诉讼法学的特色与贡献.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大民事诉讼法学的特色与贡献.pdf

人大民事诉讼法学的特色与贡献 肖建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人大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历程 人大民事诉讼法学科与新中国民事诉讼法制的诞生、成长过程同步。 作为大陆法系的一个传统基础学科,民事诉讼法学在人大法律系成立后就备受重视,1950- 1955年依托民法教研室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1956年法律系成立了审判法教研室,专门负责司法 制度、法院组织、诉讼程序的教学和研究。教学内容以苏联民事诉讼法为主,到1953年后才开始 结合中国的实际。在这种边学边教的教学模式下,人大法律系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批民事诉讼法学 者。1950年入学的杨荣馨、1951年入学的常怡、1952年入学的江伟,此后逐步成长为新中国民事 诉讼法学的奠基人,并且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当时人大民诉法学的科研重点是翻译苏联学者编写的民诉法教材和著作。例如,1951年人民 出版社出版的克林曼著 苏《联民事诉讼法概论》、1954年民法教研室翻译的苏联著名民诉法学家C· H·阿布拉莫夫的体系性著作 《苏维埃民事诉讼》 上(、下)。此外,人大出版社出版的 《民事诉讼 中的检察长》、[1]诉《讼当事人的辩解》、[2]诉《权》[3]等前苏联民事诉讼法学作品,也均系人大民法、 审判法教研室组织翻译。其中,顾尔维奇M·.A.所著的 诉《权》,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民诉法 学界关于诉权理论的认识。 在学习和介绍前苏联民诉法的同时,民法、审判法教研室从 1953年起开始收集和整理新中国 成立后发布的的司法文件,编辑出版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诉讼程序参考资料》,先后共六 辑。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新中国初期的司法制度和诉讼程序,弥足珍贵,也为文革后民诉法教科书 的编写和民诉法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素材。 1978年以后,民诉法学科在经历了政治运动的冲击后逐步复苏和发展。其首先表现为,以教 科书编撰为中心的注释法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0年,人大法律系江伟、范明辛等编写了 《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讲义》,在人大油印发行,此讲义经试用和修改后,1982年由法律出版社 出版。本书分四篇:概论篇、总则篇、程序篇 上(篇审判程序、下篇执行程序)、人民调解仲裁和 公证篇。本书为承上启下之作,深刻塑造了民诉法教科书的面貌,奠定了新中国民诉法教材和理论 体系的雏形,是 开“辟民事诉讼法学这门学科领域里作的大胆尝试”。[4]另一方面的表现是,除了 常规的教学和科研外,江伟老师所代表的人大民诉法学科在立法上的巨大贡献最值得关注。 1979年,立法机关决定制定民诉法和民法,江伟等老师受邀为民诉法起草小组成员参与起草 苏]BH··别里鸠根、д.B什·维采尔:《民事诉讼中的检察长》,王更生译,卢佑先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1][ 苏]C·B库·雷辽夫:诉《讼当事人的辩解》,沈其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2][ 苏〔〕顾尔维奇M·.A:诉《权》,康宝田、沈其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3] 柴发邦、江伟、刘家兴、范明辛:《民事诉讼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前“言”[4]。 民事诉讼法典。但因当时民事政策不成熟,民法起草小组提前结束,由此给民诉法起草小组带来的 困惑是:在不制定民法的情况下,先行制定民诉法是否可行?起草小组对此有顾虑。江伟随即撰写 了 建《议民事诉讼法先于民法颁布施行》[5]一文,较早地从立法技术层面阐明了程序法的独立性, 解除了横亘在起草小组前面的最大障碍,最终促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民诉法典— 1982年 《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试(行)》的诞生。 1990年,立法机关决定对施行了8年的民诉法试行进行首次全面修订,江伟老师再次参加了 这次修法活动,并被聘为民诉法修订小组组长之一。这次修改有多项重大突破,其中江伟老师完成 的理论研究课题 集“团诉讼”[6]被引入法律,成就了1991年民诉法第54、55条的代表人诉讼制度。 1993年人大法律系申报诉讼法学博士点,1994年获教育部批准,同年开始招收民诉法博士生。 以此为契机,人大民诉法学科由过去的 “注释法学”开始转向 “理论法学”,在全国范围内开民诉 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的风气之先。1996年,江伟老师在其影响深远的论文 《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 学的

文档评论(0)

hblybd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