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pdfVIP

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pdf

第 34 卷第 18期 生 态 学 报 Vol.34,No.18 2014年9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Nov.,2014 DOI:10.5846/ stxb201405100939 徐慧芳,宋同清,黄国勤,彭晚霞,曾馥平,杜虎,李莎莎.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生态学报,2014, 34(18):5311⁃5319. Xu H F,SongT Q,Huang G Q,PengWX,Zeng FP,Du H,Li S S.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under different landusetypesin atypical karst hill region.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18):5311⁃5319. 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 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 1,2,3 2,3 1,∗ 2,3 2,3 2,3 2,3 徐慧芳 ,宋同清 ,黄国勤 ,彭晚霞 ,曾馥平 ,杜  虎 ,李莎莎 (1.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  330045;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125; 3.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  547100) 摘要:基于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土地利用方式试验火烧、刈割、刈割除根、封育、种植桂牧1号、种植玉米(面积分别为20m× × 70m)控制性试验建设,通过网格法(5 m 5 m)采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火烧、刈割、 刈割除根、封育、种植桂牧 1号、种植玉米)表层土壤水分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变异特征。 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含水量 均很高,雨季显著大于旱季,雨季为火烧>封育、刈割除根>玉米、桂牧 1号>刈割,旱季为刈割、火烧、刈割除根>桂牧 1号、封育> 玉米,均呈中等至强度变异,且含水量越低变异越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自相关函数均呈由正向负方向发展的相同 趋势,但拐点不同,且旱季大于雨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旱季、雨季土壤水分的最佳拟合模型不同,但均呈中等或强烈的空间相 关性,变程为6.8—213 m,且旱季大于雨季;同一土地利用方式旱季、雨季表层土壤水空间格局相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空间格 局则不同,因此在该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时应采取不同的水资源利用策略。 关键词: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喀斯特峰丛洼地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a typical karst hill region 1,2,3 2,3 1,∗ 2,3 2,3 2,3 XU Huifang , SONG Tongqing , HUANG Guoqin , PENG Wanxia , ZENG Fuping , DU Hu , LI Shasha2,3 1Research Center On Ecological Science,Jiangxi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Agro⁃ecological Processes in Subtropical Region,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