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概念 作用途径: 药物-俞穴-经络-脏腑,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治病。 特点: 内病外治,且常常结合时间治疗学特色,以三伏天灸疗法为代表。现还开展三九天灸。 一、源 流 *《神农本草经》记载:“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用旱莲 草锥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 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 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理瀹骈文》: ◆ 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 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 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 之药;所异者法耳。” “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 ◆ 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 拨病外出之品为引。” ◆ 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须知外治者,气血流 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 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 *古人不仅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各种外科疾患,还用于治疗内科病症。 ◆《肘后备急方》记载:“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夏日三伏 中,用白芥子涂法,可防止哮喘病复发”,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为药,姜汁调 和,白芥子为君药,共奏温肺行气、祛痰平喘之功。 是天灸治疗哮喘最早的记录。 二、作用机理(中医) 通过发泡性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效。 通过发泡药物产生的灼热感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效。 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穴位或皮肤以治疗疾病。如《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天灸通过作用于皮部激发人体经络,进而内达脏腑,外至肢节,治疗全身病变。 二、作用机理(西医) *发泡药物的强烈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周围的血液供应;同时作用于局部的神经末梢,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可通过皮肤的吸收到达病灶。(1)以轻粉蒜泥灸阳溪穴治疗牙痛时发现病人口中出现大蒜味道。(2)将茵陈蒿汤中12 味中药制成乳膏贴在胆囊区不仅可以治疗胆绞痛,且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 *通过对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阿片类的调节而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现代医学看敷贴疗法优越性 1、药物浓度处于稳态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3、药物副作用低 4、避免多剂量给药,病人易于接受 5、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6、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三、药物 辛温之药——驱逐寒邪。 常用: 白芥子、吴茱萸、甘遂、 延胡、麻黄、细辛、生姜 白芥子 细辛 甘遂 延胡 生姜 *药物本身具有治疗的作用。《本草经疏》记载:“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雍塞者殊效”。其他诸如细辛、附子、麝香等药,性亦多温,具有温补的作用。 *药物本身具有引经的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理瀹骈文》强调 :“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 、“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四、操作方法 (一)选用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也可适当加入麻黄、麝香等药物。 (二)新鲜老生姜去皮后磨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 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 (三)临床应用 时,把药末、姜汁按 照1:1比例(如: 10g药末用10ml姜汁) 调和,质地干湿适 中,将调好的药物制 成1×1×1cm3大小的 药饼,并准备5mm2胶 布,将药饼固定于穴 位上。 (四)于每年夏 季三伏、冬季三九 天辨证选取4~6个 穴位进行贴敷,成 人一般贴药2~3小 时,儿童贴药1~2 小时,每年贴两个 季节,连续3年为一 疗程。 ③贴药 病人背对医生,采用坐位或站位,暴露背部或腹部,要求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多时可用手绢或卫生纸擦拭干爽。 背部穴位一般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将药物贴于穴位上,10天贴1次。 技术要领: 药材品种、加工、储存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疗效。 姜汁制作、储存严格把关。 天灸药物的调配,按照制定的比例。 穴位定位准确。 做好天灸贴药后相关知识宣教。 5、正常反应: 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 6、可能的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