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四、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 在池内充满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又称为“淹没式生物滤池”。 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曝气方法,又称“接触曝气法”。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四、生物接触氧化法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四、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点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性能特征: 1.具有较高的微生物浓度,一般可达10-20g/L; 2.生物膜具有丰富的生物相,含有大量丝状菌,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污泥产量低; 3.具有较高的氧利用率; 4.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 5.生物膜活性高; 6.没有污泥膨胀的问题。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四、生物接触氧化法 1. 基本流程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四、生物接触氧化法 2.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 由池体、填料、布水系统和曝气系统等组成; 填料高度一般为3.0m左右,填料层上部水层高约为0.5m,填料层下部布水区的高度一般为0.5~1.5m;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四、生物接触氧化法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四、生物接触氧化法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五、生物流化床 生物流化床是70年代开发的一种新型生物膜法处理工艺; 以比重大于1的细小惰性颗粒如砂、焦碳、陶粒、活性炭等为载体; 废水以较高的上升流速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 生物固体浓度很高,传质效率也很高,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处理构筑物。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五、生物流化床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五、生物流化床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五、生物流化床 1.两相生物流化床 在生物流化床外设充氧设备和脱膜设备,在床体内只有液、固两相; 进入反应器之前,废水中的DO可达8~9mg/l(以纯氧为气源时,可达30~40mg/l)。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生物膜法 五、生物流化床 2.三相生物流化床 直接向反应器内充氧,床体内有气、固、液三相共存; 气体搅动剧烈,载体颗粒之间摩擦剧烈,可使表层的生物膜自行脱落,因此一般无需体外脱膜装置。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四节 厌氧生物处理 在断绝与空气接触的条件下,依赖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称为厌氧生物处理法或厌氧消化法。 DO0.5mg/L ,好氧;DO≈0.5mg/L,有NO2-、NO3-,缺氧; DO=0mg/L, 无NO2-、NO3-,厌氧。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主要处理对象是: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泥、动植物残体及粪便等。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四节 厌氧生物处理 厌氧与好氧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① 应用范围广 ② 能耗低 ③ 容积负荷高 反应器容积小,占地少。 ④ 剩余污泥量少 ⑤ 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 ⑥ 厌氧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⑦ 厌氧活性污泥可以长期贮存,厌氧反应器可以季节性或间歇性运转 。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四节 厌氧生物处理 厌氧处理法的缺点如下: ① 厌氧处理设备启动时间长, ② 处理后出水水质差,往往需进一步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生物处理。 ③ 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操作控制较复杂。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四节 厌氧生物处理 一、概述 1630年,Vam Helmeut第一次发现由生物质厌氧消化产生可燃的甲烷气体。 1776年,意大利物理学家Volta认为甲烷气体产生与湖泊沉积物中植物体的腐烂有关。 1868年,Becbamp首次指出甲烷形成过程是一种微生物学过程。 至1989年,已分离获得的产甲烷菌有3目16科13属43种。至1991年已收集了产甲烷菌65种。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四节 厌氧生物处理 一、概述 由于厌氧消化细菌的生长繁殖要求极其严格的厌氧条件,研究厌氧消化细菌工作较为困难。 直至1978年我国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0年美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厌氧操作技术的发明者Hungate教授被应邀来华讲学,对我国厌氧消化微生物的研究工作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四节 厌氧生物处理 二、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原理 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的消化降解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 水解酸化阶段(酸性发酵) 产氢产乙酸阶段 产甲烷阶段(碱性发酵) 第三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四节 厌氧生物处理 二、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阶段:水解酸化阶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