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习报告隧道和河流阶地
报告内容2012年,我们在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认识实习,重点要理解基本的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学的兴趣:呈
观测内容
第1观测点:斜河涧,观察永定河中游河谷两岸的地貌特征。
内容:河流沉积中典型的二元结构
基座阶地表面有非常厚冲积层,由于地质运动的原因使河流切穿冲击层,切入了基岩。可以看出基座阶地由上部的冲积层沉积物和下部岩基组成。山前洪积扇典型,河漫滩也十分清晰。河床多卵石,砂和粘土。
第2观测点:顺河流流向,观察其右岸的箱形褶皱特征。
位置:野溪桥头
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奥陶系
岩石类型:灰岩(沉积岩、岩石细密)
内容:妙峰山山体出露比较完全几乎没有什么草木,能很清楚地看出其地层的层序,妙峰山的褶皱形态自西向东形态越来越大,表现出的形态也逐渐模糊,在山体最西侧,是一个倾斜的向斜构造,紧接着是一个背斜直立褶皱,下一个又是一个向斜倾斜褶皱。共计三个向斜两个背斜。这样一直延伸到山体东侧。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妙峰山上有一条大的断层,越靠近断层褶皱越紧密。在最北西侧山体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分化作用而缺失。这座出露的山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中的向斜构造和背斜构造相间。但此处的向斜构造也不是完全典型的向斜,它有一些陡峭,说明地质构造过程中此褶皱在形成过程中被挤压。中间的背斜顶部岩层已经被风化剥蚀掉。根据目测这座山山顶与地面的高差为55m水平长度为80m,这座具体请况如下图所示。
第3观测点:观察隧道围岩特征(大台线2号隧道)。
位置:大台铁路2号隧道北面洞口
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奥陶系
岩石类型:石灰岩(沉积岩、岩石细密)
内容:该洞口属于无衬砌的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性较好。因为此处的岩石是沉积型的石灰岩,岩石本身硬度较大,且岩体的节理不多岩体的完整性较好,加之此隧道空口地处向斜构造的边缘地下水较少,故地下水引起的围岩稳定性问题不突出。(工程中我们把围岩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从Ⅰ到Ⅴ岩石的工程性质由好逐渐变差,此处的围岩为Ⅱ级或Ⅲ级,岩石工程性质较好。)所以该隧道洞口的围岩稳定性较好,不需要做衬砌,隧道口呈马蹄形。隧道洞口示意图见右上图。
第4观测点:观察2号隧道两个出口设计的差异。
位置:大台铁路2号隧道南面洞口以及轨道边坡
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奥陶系
岩石类型:石灰岩(沉积岩、岩石细密)
内容:隧道在此处做了衬砌,因为此处的围岩稳定性不好,虽然与大台铁路2号隧道北面洞口相同这里的岩石也是较为坚硬的石灰岩但是此处地下水的循环作用较强,此处洞顶的上方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岩溶现象,包括溶孔和溶洞(较小的为溶孔,较大的为溶洞)。由于岩溶作用的影响,此处的围岩出现了不均匀沉降,这也是添加衬砌的原因之一。通过观察我们可知此处边坡的围岩稳定性较好,节理不多,故没有添加衬砌。正(反)倾向边坡的稳定性差别很大。后面的图所示的铁路隧道布置在背斜的核部,而前图所示的铁路隧道出口布置在向斜的轴部,因为布置在背斜的核部的巷道或其它地下洞室能有效利用顶板岩体的自然成拱作用,增加洞室的稳定性。而布置在向斜的核部的巷道或其它地下洞室,一旦两帮岩石下滑,造成顶部岩石冒落事故,洞室顶部将很难进行进一步维护,所以前图的洞室出口需要堆砌洞室围岩来保护洞室,再围岩的顶部设有排水设施,用来防止雨水的渗透破坏作用。
第5观测点:观察向斜构造及溶洞。
位置:大台铁路2号隧道南面洞口以及轨道边坡
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奥陶系
岩石类型:石灰岩(沉积岩、岩石细密)
内容:虽然与大台铁路2号隧道北面洞口相同这里的岩石也是较为坚硬的石灰岩但是此处地下水的循环作用较强,此处洞顶的上方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岩溶现象,包括溶孔和溶洞(较小的为溶孔,较大的为溶洞)。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构造不连续现象
(3)断层破碎带及构造岩
(4)断层擦痕和阶步
(5)牵引现象及伴生节理
(6)地貌及地下水特征
第7观测点:观察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沿途地段有宽约50cm的岩墙出露,可以明显地看出沉积岩沉积到了岩浆岩当中其接触面有明显的交接特征。
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沉积岩层形成在先,后来火成岩 侵入其中。
沉积接触:侵入岩先形成,之后地壳上升受风化剥蚀,然后地壳又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第8观测点:沿线4段人工路肩墙。
挡土墙的设计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