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舌尖“上的物理史 中国饮食文化史中的物理知识简介 目录 烹饪方式(热学) 器具与器皿(力学) 现代发展(电磁学) 小结 4 1 2 3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这其中,物理学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热学、力学、电磁学等方面来总体认识一番。 烹饪方式 烹饪,基本含义就是煮熟,这其中的根本便是“热”。自 “钻木取火”后,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了不断改进熟食方式的过程。最早有火烹、包烹(泥)、石燔与石烹,并演化出陶具。 陶具最大的影响是使以水为导热介质的烹饪方法得到使用,大大改善了食物的品质与卫生,同时也开始有以气为媒介的蒸法。 冶炼技术的提高制造出青铜器,而后又有铁器。伴随而生的是油烹技术,包括煎炒炸等多种方式。其后,人们便是依据其他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健康意识不断作出改进。 兰州“砂锅” 砂锅属陶器的一个分支。兰州陶器历史极为悠久。据考,兰州仰韶文化的彩陶,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 ,清末慕寿祺所编《甘宁青史略》载,远在明末,兰州砂锅子已行销西北各省。相比于其他炊具而言,砂锅的独特的材料热性质有着独特应用。 砂锅是陶土烧制成的,而非金属的比热比金属大得多,传热能力比金属差得多。当砂锅在炉子上加热时,锅外层的温度大大超过100℃,内层温度略高于100℃。此时,锅吸收了很多热量,储存了很多热能。将砂锅从炉子上拿下来后,远高于100℃的锅的外层就继续向内层传递热量,使锅内的汤水仍达到100℃而能继续沸腾一段时间 ,从而使食物煮的更透,也更入味。 云南-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 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 其妻每日备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见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忖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许时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 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 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从杨秀才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后来又有了“秀才米线”、“举人米线”只是配料上有了不同而已。 第一个物理现象是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油浮在水上;第二,油的沸点比水高,又不易挥发,所以起到了较好的保温效果。 林则徐的饮食趣闻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英国人为报复林则徐,便想了个办法捉弄他。一次,英国人请林则徐吃饭,席间上了一道凉菜——雪糕。林则徐没吃过雪糕,拿在手上一看冒着白气,就以为很烫,于是放在嘴边呼呼大吹。英国人环顾左右,哈哈大笑。林则徐也不言语,告辞的时候说明天回请。 不久,林则徐备宴回请。席末,林公上了福州名菜“太极芋泥”。这是用槟榔芋蒸熟后除去皮和筋,压成细泥状,拌上红枣肉、冬瓜条等果料再蒸透取出,加白糖、猪油等拌匀成芋泥,然后再用瓜子仁、樱桃在芋泥上面装饰成太极图案的小吃。才出锅的热芋泥滚烫之至却并不冒热气。英国领事们迫不及待地想先尝为快,结果可想而知。 这其中的物理道理便是与过桥米线类似的。 器具与器皿 饮食中的工具选择最基本的要考虑到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从简单和粗糙开始,到汉唐就初步确立了中国风味的菜肴烹饪方式,在基本烹制手法之上,以色、香、味、形为终极效应,开始讲究刀工火候、五味调和。 手工艺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开始制作更加精致、复杂的器具,并求满足自身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出食文化、酒文化与茶文化的体系。 古代汲水瓶 古代汲水瓶简介 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种新石器时代(距今6 000年)使用的汲水瓶,它的特点是底尖、腹大、口小,系绳的耳环设在瓶腹稍靠下的部位 当汲水瓶空着时,由于瓶的重心高于绳的悬点,它就会倾倒;把它放到水里,水就会自动流进去. 宋代双龙汲水瓶 汲水瓶原理: 当瓶中汲入适量的水(达到瓶容积的60%~70%)时,瓶的重心降到绳的悬点以下,一提绳,汲水瓶就会直立着被提上来. 如果瓶中的水太满,瓶的重心又高于绳的悬点,瓶会自动倾倒,将多余的水倒出. 这种汲水瓶巧妙地通过重心变换,使得汲水方便、省力,又能控制汲水量,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倒流”壶 各种形状的倒流壶,选材与做工都很考究 倒流壶原理与制作: 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
文档评论(0)